《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打苏,是开封早些年孩童的一种玩具。



据说,苏应该叫“梭”,日久念转了音成苏。想到故乡本名牛村,乡音牛念吽,渐次吽演化为了鹅,如今老少几代人说起老家,一律的鹅村;细想,打苏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一截一拃长的木棍儿,两头削尖,像织布梭的模样,放在画有方框的地面,攻方执一木棒,振其尖部,使得苏弹离地面,遂用木棒打击,苏飞向远处;守方则要跑去捡起苏,须一次性掷入方框,否则,要在落地儿重新击打。这一下可够孩子乖折腾了。

还有一种玩法,适于稍大孩子,是把木棒撑在半蹲的臀下,一只手抛苏,另只手迅速抽出木棒击打半空的苏。这比乒乓球运动员发高抛球难度要高得多。

这种玩具,可以追溯到宋代童叟皆宜的游戏“击壤”。击壤,“以木为二壤,前广后锐,形如履。先置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外,以手中壤掷之,中者为上,谓之击壤。”(见明.王圻《三才图会》)击壤尧时已有,传到宋代,进化为“抛”,所击的壤,也由土块、砖块改为木制。范成大有诗曰:“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歌。”

质朴玩具,攻守之间,锻炼着少年的心智和体质。

孩子们在打苏中突然发现,嘴唇上拱出黑茸茸的胡须,嗓音也一夜之间变粗了许多,这是他们告别幼稚的分水岭;或升入中学,或及早地就业,远远觑着场地上打苏的小不点儿,他们往往会露出“曾经沧海”的微笑。这时节,男子汉口袋里或许已有了浸染汗气的成叠飞鸟状的纸条,或者某种信物。

孩童时代,曾玩过的玩具,堪称“百宝箱”:



推铁环



抓子儿



藏老闷儿(捉迷藏)



打“得楼”(陀螺)



放“豪”(风筝)



斗“纠”(鸡)

拍画片



弹琉璃蛋儿



摔尿盆(黄胶泥做的盆状玩具,比赛谁摔得响)

摸瞎胡

打鼻子眼儿

星星过叶儿

我们都是木头人

招木过电

摸树猴

乱(恋)老蜓(蜻蜓)

............

一次在交际处(今开封宾馆)有石狮子的老门楼台阶上拍画片,偶尔抬头,看见路南人行道上,父亲手里拎着用麻绳穿着的比作业本厚不多少的一片猪肉,脏兮兮的小手僵在了半空,那是全家人一周改善伙食的象征啊!可很快就丢在了脑后,小手拍得脆响,口袋里是赢伙伴们的画片,满满的。

小文在博客问世,有好友江阴客指出,打苏之“苏”,依规范文字,应为“尜”(读音为:GA)。还是首次认识这字,字典上注释: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大。也叫尜儿。还有天津博友我心依旧指出,天津当地把这种玩具叫做“抽嘎儿”,说的正是汴京一带孩童所玩的“苏”。

打苏,开封有些地方也成为打耳儿,摔尿盆开封有些地方也成为摔皮窝窝,摸树猴开封有些地方也称为摸爬叉(摸罗锅)。(开封胡同串子注)

本文已得到墨桅老师同意


未经开封胡同串子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