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商办市场“转向”

MUJI在北京的第一家酒店开业之后,前门又多了一个网红地标。

逛过之后你会发现,这家崇尚极简设计的日本家居零售品牌,早已将其触角伸向了年轻人群的每一寸需求。从日常的MUJI家居店,到书店、咖啡店以及餐厅,即便不是酒店的客人,这里都成了新的消费场,不知不觉中,我们被MUJI不断衍生的服务链条牢牢抓住。

对于酒店这样一个商业地产的存在,MUJI完成了一次颠覆。它将自身所能实现的业态有机组合,呈现在同一个空间内,品牌的粉丝自然趋之若鹜。这是MUJI背后的逻辑,对品牌而言,这是跨界IP的实现,对消费者而言,这正是因为其品牌具有足以支撑的附加值,才能触达更多层需求的消费。

在排队近一个小时之后,攸克君体验到了MUJI食堂。落地玻璃窗外看得到正阳门,北京的秋天也是迷人。这突然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今年开这家酒店的不是无印良品,换做另外一家五星级酒店,是否还会有趋之若鹜的粉丝,前来打卡、消费。

1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背后,都有决定其成功与否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否能够行得通,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对于用户的洞察。但基于这个逻辑之外的市场氛围,也在发生着改变。

观察过去一年的商业地产市场,攸克君发现有两大趋势:网红经济盛行,共享经济风靡。

办公领域的相处模式和交流场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商业领域的消费模式和购买力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背后的关键因素则是,人在发生着变化。

越来越多90后甚至更年轻的人们开始走入社会,拥有了职场人的标签,他们渴望更开放互动性更强甚至有更自我主张的办公环境,这也是共享办公规模越发壮大的一个原因,同时,对于颜值、标签化、特立独行的追求,也让年轻人更愿意为“吸引力”买单,消费的背后,是可以让其收获更多的存在感与价值认同。

所以,没有所谓的传统行业,也没有所谓的新兴行业。哪怕是房地产,能否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要做的只有自我革命。这也是攸克君后来在观察每一个地产项目,特别是商业地产领域时,一个判断标准。

说实话,在过去很多年以来,写字楼产品被统称为商办物业,这也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归纳。但如果细分研究其实会发现,商业与办公完全是两类不同的客户,但开发商惯有的逻辑已经习惯将其放在一起,提供的产品只是标准不同、区位不同的写字楼罢了。

如果要让攸克君来界定,这应该属于商业地产的1.0时代。我们对于物业评判的标准是其所有硬件条件,5A甲级写字楼就便已经能得到高分,至于谁会在这里面办公,办公的人群有真正需要些什么,这些问题,开发商并不需要过多考虑。

但你要记住,整个商业氛围在发生变化。就如上文攸克君提到的,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对于通过消费所能实现的价值认同,正在反作用与商业地产,传导到写字楼的市场,首先“商办”这样的界定,就需要细分再细分。

2

和MUJI一样,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也正在革命性的试图改变这一现状,试验田便是在华润位于未来科学城的华润置地•科创大道。

如果用传统的商业地产思维来看,这是一处包含了甲级写字楼、总部独栋以及联合办公多业态的商业综合体,同时拥有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完善配套,区位也是占据了地铁17号线首站。从交通配套到业态布局,满足了一个优质商业地产项目的几大硬件条件。

但如果对未来科学城有所关注,你会知道,这里的确是未来北京北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目前已经聚集了中国神华、中国国电、中国商飞等15家央企,以及2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足够的商业办公氛围,也因此,包括华润、保利、绿地、远洋、金融街等多家品牌房企早已经在此做足准备。

突围的能力取决于自我革新的决断力。在这一点上,华润很速度。

今年8月,华润置地华北大区产办平台成立,而落地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华润置地·科创大道。所谓的产办平台怎么理解?华润其实是从商办到产办,解析出了一条更精准的思路,除了提供基础的硬件设施之外,通过对智慧和产业服务的创新,开发出CRUNION智慧运营系统,涵盖商务交流、建筑能源控制、物业管理支持、生活需求响应、产业服务支持等方面。所有入驻的客户都可以使用,真正实现无界自由的办公体验。

同时,产办平台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服务网络,依托华润集团的资源优势,从产业导入、圈层文化再到资本加速,其实是在用“华润”的品牌力赋能所有进入科创大道写字楼中的每一个用户。至少从目前来看,是整个业内少有的从产业到办公的一体化价值平台。

更简单的一种解释是,华润除了提供写字楼的产品之外,它和MUJI一样,利用自身的品牌力在延伸每一项可能产生的服务,而这个服务能够达到的目的,便是脱离了传统地产开发的客户思维,而是瞄准了更多已有和潜在的用户。从客户到用户,从各自独立存在的白领到因平台而不断交流壮大的社群,华润的逻辑,其实就这么简单。

华润置地·科创大道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