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隋煬帝、唐太宗等人爲保護好前朝皇陵,怎樣要求地方官員

“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尤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不原生歸架六龍”。 在帝王陵墓的風雨際遇之後,後代總是想著法子維修前朝帝王的遺冢。

我們今天說說歷史上維修皇帝陵墓的一些做法。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下令保護秦始皇陵,安排專門人員住在秦陵附近看守秦陵。

漢末,赤眉軍入關和董卓之亂後,兩漢帝陵遍體鱗傷。238年5月,魏明帝下詔:“昔高祖創業,光武中興,謀除殘暴,功昭四海。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踏其上”。還規定帝陵之間,“四面各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採”。

在經歷了魏晉三國的帝陵濫盜之後,485年的9月,北魏孝文帝下詔“三公及位從三公者,去墓三十步”之內,不得種植樹木。486年,除遣使以“太牢”“祭漢光武、明、章三帝陵”外,又下詔“漢、魏、晉諸帝陵禁方百步,不得樵牧踐踏”。

516年8月,北魏孝明帝下詔保護先前各朝帝王陵墓,詔曰:“古帝諸陵多見殘缺,可明赦所在諸有帝王陵墓,四面各五十步,勿聽耕稼”。此時,秦漢以來的帝陵應當得到較為妥善的維護。

就是不測身後之事的隋煬帝,也在606年10月下詔:“前代帝王因時創業,君民建國禮尊南面,而歷運推移,年世未久,丘壟殘毀。自古以來,帝王陵墓可給隨近十戶,免其雜役,以供守視”。從這個詔令裡我們可以看出,隋煬帝是第一個把獎勵機制引入帝王陵墓保護的皇帝,凡是居住在離帝王陵墓最近的十戶農民,免除隋政府的雜役,既耕作田產,又兼護陵墓。

到了唐代,當朝皇帝把對帝陵的保護和祭祀結合起來。630年,李世民下令:“自古明王、聖帝、賢臣、烈士墳墓無得芻牧。春秋致祭”。748年,唐玄宗在京都長安給先前帝王立廟祭祀,並給“歷代帝王肇跡之處”所在的郡,除置廟之外,還增加了配享。

唐代末年,關中帝王陵墓不但大都遭遇軍閥黑手,也處於百姓樵採不禁的狀態。

北宋時期的大多數皇帝加強了對“前代帝王陵寢、忠臣賢士丘壟”的保護,960年,宋太祖趙匡胤一登基,就給各郡縣下詔,要求設置陵戶守陵,並且對隳毀的陵墓進行修葺。他不但要求對每一座帝王陵墓設置兩戶陵守,而且要“三年一祭以太牢”。十年之後,因為兩京、鳳翔、雄、耀等州內的二十七個帝王陵墓“常被盜發”, 宋太祖下詔給每個皇帝準備了法服、常服各一套,重新安葬,並要“所在長吏置祭”。971年,宋太祖又給每個皇帝陵墓增加兩戶陵守,還安排廂軍千人修葺在關中的前代陵寢。998年11月,宋真宗頒詔:“葺歷代帝王陵廟”; 1004年10月,宋真宗再次詔令:“修葺歷代聖賢陵墓”。

1370年,朱元璋專門安排人員遍訪先代帝陵,讓各地繪製分佈圖上報朝廷。1376年,他差遣國子生30多人,視察了歷代帝王陵寢的保護情況,下令帝陵百步之內不得樵牧,每陵設陵戶二人。命令地方官吏監督陵地附近群眾,對在戰爭中遭到損毀的帝陵進行封培維護,而且要保證三年祭祀一次。

到了清代,地方官吏普遍重視皇陵的保護工作,特別是畢沅在任陝西巡撫的兩年時間裡,走遍關中山水,對七十多個帝王陵墓進行祭祀、調查和訂正。

1900年以後,隨著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外學者的大量湧入,中央人民政府先後派員對部分帝陵進行了調查和保護。也就是那一時期,陝西地方政府對西漢和唐代帝陵實行了“陵隨地走、地隨戶走、戶有專人”的保護辦法,即就是把帝陵所在的土地交給守陵的群眾耕作,陵戶既有看管陵墓的責任,同時也因為耕作而受益,調動了群眾看護陵墓的積極性。

而真正把帝王陵墓的保護納入規範化軌道,則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