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關係︱出軌並不是婚姻的持久力衰弱的唯一理由

在世界各地,婚姻的力量正在逐步衰減。

在全球範圍內的國家,

越來越多的男人和女人們完全放棄了婚姻,而不單單是推遲結婚。

在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初期的女人中,

未婚人群人數的比例在丹麥佔29%,

意大利佔18%,

黎巴嫩佔22%,

利比亞佔32%。

而在美國,六個女人中就有一個在她們四十歲之前沒有結婚。

在日本,這個比例近乎相同,並且曾一度接近美國的最高比率。

這在美國曆史上是第一次單身人數超越結婚人數,

即大部分成人目前生活在婚姻之外,

如單親父母,與另一半處於同居關係,或者單身。

總之,在這種情況下,

分娩、兒童保育以及撫養孩子正在讓步於更多樣化的社會結構。

在當今美國所有的分娩中,每五個新生兒中就有兩個將由單親媽媽撫養。

在一個世紀以前,

處於婚姻生活之外的那些人們這麼做是由於逃亡或配偶早逝的原因。

如今的情況則不太一樣,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離婚、分居、同居或者是渴望保持單身。

逃避婚姻的背後究竟是什麼?

華爾街日報近日提出,

是由於對個人自由、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渴望以及對犧牲奉獻的厭惡而形成的“自我倫理觀”嗎?

或者是其他力量在起作用?

起作用的因素有很多。

這包括:

女人不再因為經濟原因而嫁人的這種經濟現實性;

新的性別準則,

這個準則削弱了丈夫應該成為一家之主而妻子應該為了丈夫而委曲求全的老觀念;

期待婚姻能帶來親暱、情感、溝通以及性滿足方面更高水平的期望;

婚姻本身深化的矛盾。

這矛盾有很多種形式。

在一些矛盾中,它是一種這樣的觀念,

婚姻是父權制的產物,這需要女人做出不成比例的犧牲。

而在其他的矛盾中,

它是一種這樣的信念,婚姻是過時的,

因為其太過於限制並且不能給予個人成長的空間。

還有些人排斥婚姻是因為在很多婚姻中發現機能障礙。

近期,一個皮尤研究中心的民意測驗發現,

半數的成年人感覺如果人們除了結婚和生孩子以外優先做其他事情,

這對社會不會造成什麼危害。

婚姻的衰減有著深刻的影響,但是這是不可預知的。

婚姻的一個歷史性職責是撫養小孩和贍養老人。

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建立起相關體系,

能夠以優勢為基礎,並將當今家庭多樣化的弱勢減少到最小。

儘管離婚和未婚同居的比例很高,

但絕大多數的美國成年人會結婚,並期望他們的婚姻能夠長久。

婚姻仍是這社會中誓言和愛情最有力的見證。

當然,婚姻也是一種法定的狀態,

並且它與超過千餘條權利和保障有密切的關係,

包括稅務、醫療、社會保障、傷殘以及退伍軍人的利益。

婚姻同樣也有大量的經濟效益,

至少是在收入超過另一半施加消費的時候。

但是婚姻更是一種情感的關係,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它帶來的滿足感和充實感來評判的。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

婚姻將是他們最為持久和最為親密的關係。

然而正如在婚姻中出現的種種期待,

婚姻關係已經變得更加不確定了。

與1950年的夫妻相比,

如今的夫妻事實上很少花時間和另一半或他們共同的朋友進行交流,

這體現在他們投入工作的時間大量增加。

由於缺少明確界定的標準,

夫妻就必須協商如何分配家庭角色和職責,

這就是在第二次婚姻中的一個特別的問題。

婚姻是陷入浪漫幻想的一種關係,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一種夫妻必須承擔生活中最複雜任務的關係,

這些任務包括:協商權利、權威以及多年後的決策問題。

這也難怪這麼多的婚姻會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