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游宜賓古八景之「大小漏天」(上)

據清嘉慶版《宜賓縣誌》記載:“宜賓八景,此非嘉慶本所載,為民國二十一年翻印時新增,故本志原目錄未錄,因宜賓知縣車申田成稿後未及刊載,民國時翻印當系依據中央存稿增補。”其八景為:鬱姑仙蹤、雙江秋漲、水簾奇蹟、翠屏晚鐘、江樓夜月、大小漏天、曲水流杯、天池晚照。那麼,在古縣誌中是如何引見這“大小漏天”的呢?

據清嘉慶版《宜賓縣誌》記載:“大梁山在郡西60裡,小梁山郡西50裡。四時霪霖不絕,俗呼為大漏天,小漏天。按《楊升庵集》:“蜀地東北多雨,名為漏天。”杜子美(即杜甫)詩:“鼓角漏天東又徑,欲誅雲師疇能補。”天漏是也。前志以“梁山霧雨”列為八景之一,嫌其名不雅馴,改為“大小漏天”。由此可見,大小梁山之地即為“大小漏天”景地。有詩云:“大小山層迭,天光鬱不分。上下涵潤澤,俯仰總氤氳。牧笠煙韜影,耕轅霧漾紋。峨嵋雙照處,行雨又行雲。”

據清嘉慶版《宜賓縣誌》對大小梁山的註解:“按《元和志》,大梁山在開邊縣南60裡,小梁山在開邊縣南47裡。邑人樊星煒作《梁山寺募疏》曾辯之,大梁即統山,小梁即青山也。

觀清嘉慶版《宜賓縣誌》和現行宜賓地圖,青、統二山所處地位與樊星煒所述相符。

清嘉慶版《宜賓縣誌》

1987年版宜賓地圖

由此可見,宜賓古八景之“大小漏天”就在鴨池與高場之間的青、統二山。

為一睹“大小漏天”四時霪霖不絕,行雨又行雲的巧妙美景,08年5月24日,我們一行8人,在老戶外“上河”隊長的率領下,在宜賓西客站裡面花6元一人的車票登上去鴨池的鄉間班車,在田灣下車,向小漏天所在地青山奔去。

青山,海拔740米,與空中的絕對高度約400米,山上人煙稀少,我們沿著一條峻峭迂迴的羊腸小路漸漸向上走去。天上的太陽熱辣辣的,我們走在鄉間的土路上,沿途很少有樹林可以遮蔭,雖然大家都沒帶配備,但仍然是沒走一會大家就曾經大汗淋淋了。

好在路途不算太遠,我們一路走,一路問,於半夜時分便抵達了青山頂。從山頂極目遠眺,梯田層層,萬樹蒼翠,民居點點,炊煙繚繚。雖沒有“牧笠煙韜影,耕轅霧漾紋。”的誘人現象,也能給人心曠神怡,遐思萬千的覺得。

想當年這一帶人煙稀少,草茂林深,呈現“四時霪霖不絕,行雨又行雲”的巧妙美景,也應在道理之中,只惋惜森林被少量砍伐,現今要想再見“上下涵潤澤,俯仰總氤氳。”的景緻恐怕沒一二十年的森林養護是不行的了。

青山,之所以成為宜賓古八景,其終年雲遮霧罩,細雨連綿的自然景觀僅僅是它的一個方面,而豐富的人文景觀則是其成名的必要基礎。山肩,四座石砌山門封鎖山路,使其頂部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寨子。

相傳清光緒年間,當地農民起義軍首領餘棟臣(民間稱“餘短韃韃”)曾一度率領起義軍將此山佔據。

山頂,古廟盤踞,古樸粗獷的摩崖石刻因勢造形,將一個不大的山頂小山包雕琢得精巧別緻。

曾經香火旺盛、燈火輝煌的玉皇殿早已蕩然無存,但原址上近年恢復修建起來的一個小破廟裡仍供奉著玉皇、王母和托塔天王三尊佛像。

青山上的寺廟裡不僅有道、佛兩家泥塑,也還有民間傳說中的得道先尊,如城隍、包公、藥王、和合二仙,甚至還有二姑爺、二姑娘娘等,可略見當年朝供者之眾。

據史料記載,公元1786年四川境內康定、瀘定、磨西間曾發生一次7.7級大地震,造成青山部分山體滑坡,寺廟盡毀。從現今寺廟外零散殘存的石獅、石牛等物件足可想象當年地震災害對寺廟所造成的損壞。

大小山層迭,天光鬱不分。高低涵潤澤,俯仰總氤氳。牧笛煙韜影,耕轅霧漾紋。峨嵋雙照處,行雨又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