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浪险过阿佬洋登”,但你知道佬洋登是谁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林连登

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除了他是富有商业头脑的实业家之外,还以热心华文教育,社会公益和家乡建设而闻名于世。



林连登原籍惠来县溪西镇鲁阳村,少时家境贫寒。1895年,28岁的林连登向邻居借了10担红糖折成现钱当作盘缠,与堂兄一起,在乡人的带领下告别了家人与家乡,漂洋过海下南洋,从此开始他长达70年的马来西亚漂泊生涯。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华人“过番”谋生向南洋移民达到高潮,尤以潮汕地区为甚。在这样的情境下,林连登赤手空拳来到马来西亚这片陌生的土地。当时,由于乡缘关系,也因为潮汕地区的人们善于从事园丘种植业,所以大部分潮人首先选择的登陆地都在甘蔗种植业相当发达的威省,林连登也在其中。乘船到达威省北海后,林连登微薄的盘缠已所剩无几,无钱再乘坐交通工具了。于是,他便步行到刚刚开辟的小镇鲁乃,在那里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马来西亚槟城旧时街景



不甘于此的林连登,在不久后又到一个正在开辟的庄园担任锄手。庄园工作时间相当长,每天要辛劳十小时,但对林连登而言,却丝毫不觉辛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然寸因年壮力强,实不见其苦也”。由于工作勤奋刻苦,不出数月,林连登就获得庄园主的赏识。工作一段时间后,林连登发现,每次他把钱汇寄家乡后便已是身无余款,“如此劳苦,所得代价不过如是,实无多大希望。”林连登开始计划自己创业。

最初的创业生涯,被林连登自己称为“流动苦干的生活”。屡战屡败,仍然不能摧毁他战胜困难,开拓事业的坚强决心。1902年,林连登回到鲁乃,用一千六百元积蓄购置了大约二十英亩的椰园,并在园地内开办屠宰事务。这样,种植和屠宰双管齐下,为林连登挣得不少利润。有了第一桶金,再加上几年的奋斗,事业趋稳的林连登开始扩大庄园面积,拓展业务,增加种植种类,大量种植木薯和橡胶。橡胶种植为林连登贮存了巨大的资本,使他成为马来西亚一代橡胶巨子。

马来西亚被称为“橡胶王国”



槟城韩江中学班主任及科主任,

于韩中林连登铜像前合影



惠来一中 连登楼





获批准后,林连登便着手成立连通筑路行车公司,公布招股章程。他带头投资港币80万元,聘请翁照垣为名誉董事长,原潮阳县长林志见为总经理,将总经理办事处设在汕头永和街161号,并亲自督促筑路行车公司尽快修筑公路,修复潮阳和平桥,筹划购买汽车等事宜。

汕头永和街







在改善潮汕地区交通运输局面的同时,为了恢复家乡抗战后的经济,林连登斥资一百余万元,在隆江镇买地60亩建新市场。1947年,隆江镇的新市场初步建成,林连登后又在1956年汇款扩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潮汕地区天灾战祸不断,民众饱受困苦煎熬。极富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林连登,为了家乡无私奉献,尽力捐助——1920年,他拨资二万五千元,派同乡林家邦回国施赈,资助汕头孤儿院、潮阳县医院、汕头存心善堂、诚敬善堂及各慈善机构,还从泰国运来10万斤大米,赈济当时的潮汕难民。

1920年代汕头存心善堂的彩色明信片,

汕头美樟照相印制



1963年2月11日晚,林连登在马来西亚槟城逝世,享年96岁。出殡当日,“参加送殡人士数千人,行列估计长达三英里,经过约一小时许,始见队伍首尾,沿途所经之处,人潮汹涌,均欲一睹此阵容盛大的出殡行列……”

由韩江学院出版的

《林连登翁逝世50周年公祭特辑》封面



via:掌上溪西、行走潮汕,潮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