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泡沫或是革命

科普作家Steven Johnson最近在纽约时报的“Beyond the Bitcoin Bubble”(比特币泡沫之后)一文里说:

如果我们能够从互联网的历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一些软件架构上早期的内部决定,在该科技广为被采用后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全球性的冲击:如果七十年代被采用的电子邮件标准中包含了公钥-私钥加密系统,我们就可以避免像是索尼或者John Podesta(希拉里竞选主席)遭遇到的电子邮件被黑事件,上百万的普通消费者也能避免身份被盗用;如果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当初在规格中加入将个人社会身份对应到网络身份的协议,我们就不会有脸书。

纽约时报

也许很多人会本能地抗议——大部分新科技失败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在商业上失败。而成功达到广泛应用的科技则往往会在消费者手上演化出意料之外的使用者情境,就像当初二代移动电话标准中拿来填通讯协议空档的短信服务,意外成为消费者的最爱,也一度成为电信商获利率最高的营收来源。又好比诺贝尔在1866年发明的炸药,原本是为了采矿和建筑爆破用,最后却为战争所用,成为杀人武器⋯⋯

技术开发者或者标准制定者无法预见一个科技是否会成功,也无法预见所有最终的使用场景,科技的进展是一个不可逆的单向平衡方程,我们则活在各个科技结果论的叠加(superposition)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乃至于所有值得一提的加密货币)作为一种科技的成功与否,乃至于使用者情境是否如预期,都是很值得讨论的。

如果我们回头查看比特币的基本架构,我们不难发现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的症结:分布式系统需要各个计算节点(以及掌控这些节点和负担营运成本的自然人或者法人)的投入才能够达到分布式系统的优点,但如何吸引节点耗费自身资源参与系统,并建立一个完整自足(self-sufficient)的诱因系统,是分布式系统最大挑战。

成堆的黄金比特币

温州民间流行的标会系统,其实就是一种分布系统。跟会的大量独立自然人互相监督彼此是否正常在学校或者公务机关上班,是否有跑路迹象,相较于付出的这些代价,有资金需求的人可以快速借到资金,无资金需求的则可以享受相对于银行存款的利差。只要好处(融资和利差)高于代价(守望相助的成本),标会系统就可以在没有中央控管下持续存在。

在虚拟世界中,比特币也不是第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分布式系统,17年前问世的BitTorrent通讯协议远比比特币更早席卷网络世界。BitTorrent是一个P2P的文件分享通讯协议,相对于由中央服务器下载完整文件,BitTorrent让大量拥有片段文件的电脑同时提供和接受文件的下载和重建,尽管最初还是要有一台电脑拥有完整文件,但随着拥有不同片段文件的电脑加入分享网络中,每一台电脑的下载速度会远远超越中央服务器能提供给同样数量的电脑的下载速度。

BitTorrent通讯协议本身是一个很聪明的分布式系统设计,但就像所有分布式系统,它需要诱因来吸引独立的电脑节点加入计算,才能发挥功用。由于能够高速分享大型文件的特性,它在盗版视频分享上取得了惊人的的成功,在2008 年一度占到世界网络流量的三成左右。即使是在Netflix和Amazon Video等合法服务风行的今天,BitTorrent以及其衍生出来的P2P文件分享算法仍然占有5%左右的世界网络流量。

BitTorrent作为一个分布式系统成功了,但它的成功却是建立在非法分享上,它的诱因有着显著的外部性,参与分布式系统的电脑们付出了电费和硬件费用,换来快速获得高清晰的影音媒体,付出代价的则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等。

Speech bubble illustration of information

当中本聪构思比特币时,我们不难想象必然熟稔BitTorrent的他(或者他们),为了不让历史重演,试图将诱因机制内建于比特币。理想的设计里,这个诱因机制和整个比特币的分布式系统应该是完整自足的,与外部世界无关,它的定性描述如下:

大量独立的电脑竞争着解出数学难题以挖掘出一个新的区块(block),成功挖掘出新区块的电脑将被奖励以比特币,奖励的数量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块被建立出来而系统性地半衰,系统也会不断调整难度以维持平均挖掘出单一区块的时间为十分钟,因此比特币供给量将会以可预期的曲线成长,最终趋近2100万枚的数学理论上限。在此分布系统中,比特币持有者被预期拿比特币换取服务或产品,服务或产品提供者也被预期接受比特币为支付方式,而所有交易都以同样方式记录在区块链(blockchain)中。

在中本聪的这个虚拟理想国里,服务提供者和产品生产者都愿意以比特币交易,而由于比特币供给量随着时间增加的幅度是由系统制定的、可预期的,因此不存在中央银行人为操作货币供给量和华尔街从金融体系中套利的缺陷,服务提供者和产品生产者都能够心平气和地从事真正的经济行为。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这个理想国的设计严重忽略了货币供给量与经济产出互相影响的历史证据,光是一个现实情况就会打破理想国的设计:比特币可能是出生并存在于虚拟世界,但人类所需要的服务和产品早已经在实体世界中流通,并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曾经的人民币交易着。

换言之,就像任何一个进出口贸易额不为零的国家的货币,比特币不可能与实体世界的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完全脱钩,否则就会出现套利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关于比特币的讨论,几乎很少以比特币的单位BTC或者mBTC进行,而几乎都是以美元在进行。这十分讽刺——如果比特币(或者任何形式的加密货币)真的有达到足够的实用程度,有足够多的持有者和金额参与服务或者产品的交换,那么BTC或者其他加密货币单位应该要像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乃至于人民币一样作为基本单位之一。

这也是比特币投机者切入的点:正因为服务和产品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实体世界,如果真的发生服务或产品的交换,投机者可以根据现实世界中该服务或产品对于美元(乃至于任何法定货币)的交易价格立刻推算出比特币兑换美元应有的交易价格,由于这种比特币随时都可以转换为美元的信念,资金涌入比特币交易时就不需要思考比特币本身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交换率换取服务或商品,因为随时都可以跟现实世界中服务和商品的美元价格做比较和连结,交易员只要尽管对冲就对了。

在智能手机上的比特币

从结果上说,比特币发生了任何容许资本自由流动的小国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外汇汇率(比特币兑美元)与国内经济(以比特币交易的服务和商品)大幅脱钩,要涨要跌全看交易情况,与经济活动无关!

这是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唱衰者和信徒都缺乏仔细思考的问题,唱衰者指着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暴涨暴跌的曲线大喊泡沫,信徒们则宣称加密货币才刚开始,长期来说价格会继续上涨,而有一天分布式系统的革命终将完成。

到底是泡沫还是革命呢?在我眼中两者都不是。

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不是泡沫,或者说不是一般人应该担心的泡沫,因为尽管新闻标题里帐面金额上上下下动辄数百亿美元,但正由于其与实体经济中的服务或者产品关联很小,所以这个泡沫涨多大,或者破掉时有多惨烈,都不会像当年互联网泡沫或者次贷风暴那样重创实体经济,顶多是小部位的财富重分配而已。

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更不是革命,或者说不是成功的革命。如果革命已经成功,就不会上演“温克里弗斯双胞胎兄弟坐拥数亿美元的比特币,却将私钥打印在多张纸上,付费存放在传统而邪恶的实体银行金库里”这种讽刺剧。

无论如何,不管是比特币或者任何号称设计比比特币更好的加密货币,都已经在这波热潮中被金融投机者占领,它们作为能够取代中央金融系统的工具已经暂时失去了潜力,如果不是永远的话。

至于这场狂潮过后,会不会出现像互联网泡沫后网络真正普及的荣景,目前还看不出来,但不管下一个分布式系统的尝试为何,如果无法真正实现一个完整自足的诱因系统,那么纵然有任何设计上的优势也都是枉然,因为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的:“可怕的、强烈的、非法的欲望事实上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

—————————————————————————

关注公众号:“sunzhichaoshuo” 或 “孙志超说” 分享更多干货

若有问题,微信公众号点“有问就提”加入孙志超的知识星球,我会认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