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玩老炮,一般人還真玩不過

在北京,會說兩句“京片子”;能喝碗豆汁;

沏杯茉莉花兒,嘬口“二嘚子”;

就能把北京人給琢磨摸透了?

那您可千萬別聊什麼奇聞異事,

聊什麼碧瓦紅牆,家境變遷……

還有和北京人聊行,別比,您真玩不過!!

因為您不一定能參得透!




北京人的玩,就要玩得瀟灑,玩得雅緻,

玩得執著,當然有時也玩得辛苦。。。。

嗯,但樂在其中!

這要是玩出層次,不是誰都會玩,

要不也不會有專門的“玩主”這個稱呼了!


北京人為什麼愛“玩”?


說起老北京人的玩,

就會讓人想起老北京的八旗子弟。



老舍曾經在《正紅旗下》寫過,清朝最後的幾十年,

“上自王侯,下至旗兵,旗人會

唱二簧、單絃、大鼓與時調。

他們會養魚,養鳥,養狗,種花和鬥蟋蟀。”

他們之中,甚至也有的寫一筆頂好的字,

或畫點山水,作些詩詞。

這是當時北京八旗子弟的真實寫照。




也是,經過了270餘年的富態生活,

他們成為了皇城根底下最能玩的一批人,

玩起來既能高雅,又能低俗,

有精妙絕倫的琴棋書畫,

也有平常百姓家的風土娛樂,

可以說是當時北京乃至整個北方玩文化的代表了。




北京人會玩,離不開這玩物

上五玩:文玩核桃、手捻葫蘆、

佛珠手串、菩提(十八子)、翡翠玉石;


從貝勒爺那時就流行手中三寶

當時還形成了有“上五玩”、“下五玩”之稱的中華十玩。




首說這核桃,

有句老話:核桃不離手,活過八十九,

氣死皇帝老,閻王都叫不走!

其實吧,這話是表達北京人很喜愛玩核桃的一種心情罷了。

在咱北京,小時候就記得看到爺爺、姥爺手裡

都喜歡玩著一對特別光亮鮮紅的核桃,東西貴賤不說,

就覺得手裡玩著舒服!


北京人玩核桃的時候都會出聲兒。

嘎啦嘎啦響,玩核桃的願意聽那聲音,

覺得好聽,給人帶來愉悅感,沁人心脾。

文玩核桃講究的是紋理相似,

大小一致,重量相當,需要花大工夫湊成一對兒來把玩。

就算到今天,這核桃,

也是北京人十分喜歡的一種小玩意兒!


無論是帶有寓意“福祿”的手捻葫蘆

還是以消除煩惱障的佛珠手串

或是菩提(十八子)、翡翠玉石

其實這些物件兒體現了老北京人玩的方法,

就是“盤”!!

這些“串”、手把件兒,

對於老北京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工藝品,

更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據說盤串既能改善皮膚狀況又能緩解壓力。

不過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更多的還是一種習慣,

千萬別以為,盤串是北京老爺們的專屬,

現在的女孩同樣也對盤串情有獨鍾,

隨身帶著工具的不少見,

地鐵裡、路上、單位隨處可見!

北京人的玩,更離不開“寵兒”


下五玩的紫砂壺、摺扇、

菸斗、籠鳥、鳴蟲

▼籠鳥

不管怎麼說,北京人就是喜歡提籠架鳥,

養活那些帶著美麗羽毛和鳴叫悅耳的小傢伙們

的確也是一件樂事。


說玩鳥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拿個放著鳥的鳥籠子就完事了

北京人的玩鳥真的是十分講究的,

百靈、紅子、柞子、畫眉、黃鳥、靛頦兒等是叫音兒;

另有老西兒、太平鳥、灰兒、皂兒等是打彈叼旗的。

要說最講究的就是“養百靈”。分為南派和北派,

北京人大多數都是北派的。


從前的大街上,看到這景太多了

老北京人對玩鳥這件事真的可以說是如痴如醉。



▼鴿子

除了鳥,其實北京人還對鴿子情有獨鍾,

養鴿子跟養鳥兒有點兒不同。

養鳥兒講究“遛”,說真正消遣養性的是養鳥人。

養鴿子則不然,鴿子要用心調馴,

可以讓它自由自在地翱翔於天空,

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樂趣。



北京人玩鴿子已經玩出了文化。

雖說這種民間文化難以上教科書傳世,

但從“套”鴿到養鴿,從馴鴿到鬥鴿,

甚至包括“鴿子挎”和鴿子哨,

都有一套相當講究的藝術手法。




▼蛐蛐兒

北京人管蟋蟀叫“蛐蛐兒”。

養蛐蛐兒為的是鬥,這鬥蛐蛐兒也有許多講究。

一是鬥蛐蛐兒的季節,不能早了,

早了蛐蛐兒未發育成熟。

要等到秋分,天氣漸涼時才開始。

白露、秋分、寒露,是北京人鬥蛐蛐兒的高潮期。

“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


鬥蛐蛐兒都是公的,一般的蛐蛐兒的體重在六釐左右,

要稱體重的,為了公平競爭,

體重相差一毫都不鬥,真是講究!

因為主人不希望他精心養護的“愛將”戰敗

據說一隻好蛐蛐兒只要戰敗一次,就會喪失了鬥志,

而且,如果讓它和重於自己的對手比賽,

就是贏了,身體也傷了。




▼蟈蟈兒

北京人玩蟈蟈兒也有不少的講究:

一是要選上品的蟈蟈兒,講究全須全尾兒、叫聲悅耳。

二是顏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選黑、綠、青三種。

三是要善動愛跳,越是活潑愛鬧的蟈蟈兒越有人緣兒。


北京人買蟈蟈兒一般是買一對:

成雙成對的習慣,雙為吉利數。

兩隻還可以相互戲逗,叫得更歡。

小時候的蟈蟈籠子就掛在屋簷、門楣、窗前或

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樹上。

這樣叫聲兒響滿四合院!!

一直能叫到立冬。




▼金魚

北京人飼養金魚已有數百年之久。

因“魚”與“餘”諧音,有“年年有餘”之意,

所以被視為吉利之物。

北京人記憶裡,還有書中的“天棚、魚缸、石榴樹”

是最美好最和諧的四合院的景緻。




北京人常養的金魚分“草魚”和“龍睛魚”兩大類。

“草魚”就是小販們沿街叫賣的小金魚,

小時候買上幾條放在圓形的小魚缸裡

撒一把魚食兒,看著魚兒游過來吃,恨不得天天看著。




▼玩鷹

過去,老北京民間曾經玩鷹之風大勝,

這是滿族人的習俗。那時有專門捕鷹的鷹戶。

為什麼要玩鷹呢?

因為人們每年要向宮廷交納稅銀,

如果交鷹,則可折銀。




後來就慢慢的變成了老北京人的一項愛好了。

很講究,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打的,

都是用繩子緊著的,到了馴鷹人手裡,

先把它打扮起來,用兩根腳袢先拴在鷹腿上。

老北京話有句話叫熬鷹,不得已而徹夜不能睡眠。

主要跟當時人喜歡玩鷹有關,因為鷹習性兇猛,

剛捉回來後不讓鷹睡覺,一連幾天,鷹的野性被消磨。




說到這裡,您說這有什麼玩不過的?

其實啊,北京人玩,東西另說,

這心態最重要:只要是玩兒,捨得,

有一個花倆,就是大方,就是不吝,

砍價歸砍價,但就顯得就是那麼大氣!

現在老北京大爺的風範不改,

還是那麼牛逼,架鳥籠、搓核桃、

鬥蛐蛐、放鴿子、種花草、

養金魚、品茗茶……活的就是那麼滋潤。

不是誰都能“玩”的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