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有人骂你是好事,最可怕的是根本没人再谈论你

说起于正,有人调侃他是中国编剧圈里的郭敬明,也有人骂他是挂着编剧名头的商人。

很多人认为他只知道抄袭别人的心血和创意,肆意糟蹋经典只为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品味。但骂归骂,骂完之后再乐此不疲去追于正新剧却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态。

不可置否,于正的每一部剧都非常有市场,成为人们消遣时间的首选对象。要知道,在国内现有大环境下,单纯干编剧这一行其实是很难生存下去的。除去那些行内大佬,大多数编剧的现状基本都是只能勉强满足温饱问题。

故而在这种大环境下,你再反观于正,你就会发现于正身负骂声实则是一件好事。有争议才会有热点,有热点才能有观众,有观众才能一步步往上攀。而这,也就是为什么于正能够从最初的联合编剧到独立编剧再到如今金牌制片人的最主要原因。

理想与家人,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

其实于正之所以能够走上编剧这条路,还要归功于他童年的经历。

当同龄人懵懵懂懂,还在肆意玩耍时,于正早早地就选择了独处。他时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和电视剧,他不像其他男孩子一样活泼好动,而是像女孩子一样热衷于言情小说和琼瑶的电视剧,并常常陷入剧情无法自拔。

但这样的于正却并不受父亲看好,在于正看来,自己的父亲爱好一切彰显男性力量的运动,喜欢篮球足球,喜欢骑着摩托车横冲直撞。而他却是沉默寡言、不喜运动,与父亲期待的样子有着很大出入,而这也导致年少时的于正愈发内向、自卑。

但也正是这些经历,才使得于正多愁善感、心思细腻,在写作上早早地展现出了远超于同龄人的天赋。于正脑海中时常会蹦出一些人物剧情,他将这些一闪而过的灵感转化成纸上的文字,并在初中时出版了一本字数多达11万字的言情小说。

不喜欢社交的于正免去大把大把与人交往的时间,这也让他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写作上。

不仅如此,他更是在学业十分紧张的高三写了一部以自己为男主角的探案剧本,于正时常将自己代入小说,幻想自己就是男主角,甚至一度以考上海戏剧学院为目标。

但这样的目标却得到了父亲的反对,春节时,于正趁着一家人在二伯家吃饭的空档,表达了自己想要考戏剧学院的想法。但令于正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当着二伯一家的面否定了于正的目标。

这让原本就薄脸皮的于正觉得十分难堪,一气之下就要开门走人。

但令谁都没想到的是,一向以坚强示人的父亲竟然当场留下了眼泪说,这孩子怎么啦?为什么我的话,他从来不好好听一句?乃至于正多年后回忆起这一幕时,心中还是十分愧疚。

但好在于正在高考时拿到了海宁市作文的唯一满分,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学校。但令于正没有想到的是,他并不是当演员的料。在大二的汇报演出上,于正因为过度紧张,僵在台上说不出话。

甚至在后来当龙套演员时,他在大雨里站了四个小时 NG 了 30 多次,被导演骂的一文不值。

经历过黑暗,才能最终迎来光明

但演员梦的断绝也让他在写作这条路上找到了新的自我,并在1999年跟随导演李惠民学习编剧。

但殊不知,这也是于正过得最苦的一段日子。那时的他住着充斥着下水道烂泥味的廉价房。夏天闷热,冬天脚上生冻疮,所有的经济来源全靠当初写真人秀剧本的积蓄维持,但纵使是这样,他也未曾想过放弃。

2002年,于正离开李惠民工作室,在上海成立属于自己的“于正工作室”,正式成为一名独立编剧 ,但只可惜独立并不意味着公平。

2004年《荆轲传奇》播出时,于正却惊讶地发现这部他绞尽脑汁写成的剧本却连编剧署名都没有。一气之下,他把李惠民和电视剧出品方告上了法庭。在这之后,于正还经历了编剧圈最最黑暗的一面,尝尽了人情冷暖。

但幸好,《大清后宫》的推出也让于正开始转运,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古装电视剧。《大清后宫》火了的同时,也被外界指责实为抄袭作品。虽说受到了大众的唾弃,但《大清后宫》的成功也让于正尝到了甜头,摸清了打造爆款电视剧的窍门。

后来《宫》的大火,更是让于正频繁登上热搜榜,成为话题人物,但是围绕于正最多的,还要数抄袭二字。于正有一套人尽皆知的 20% 理论,即写100集剧本,如果只有20集是借鉴的,那就不算是抄袭。

但这套理论却被外界甚至内行人所不齿,对于大部分编剧而言,被贴上抄袭的标签就是最大的耻辱。但无论骂声有多大,于正都抱着有人骂我就是好事的态度坦然对待。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样的“坦然”也让于正输掉了官司,石锤了抄袭琼瑶一事。

而今的于正仍活跃在大众面前,甚至凭借新剧《延禧攻略》打破人们对于他的“烂剧”旧定义,收获了一众人的好评。

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当初那个躲在昏暗房间,整日与书和电视为伴的儿时于正。那时的他,早已在冥冥之中就选好了而今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