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万盛南桐煤矿为啥“拉尾子”

1976年底,刚“上山下乡”半年的我,从綦江北渡公社招到南桐矿务局直属一井(现鱼田堡煤矿)当了采煤工人。当时才17岁,玩性未灭,遇休息日,就从一井翻过打斗垭到南桐煤矿新工区找表弟玩耍。

表弟“盐巴砣”有一大堆玩伴。横贯南桐煤矿的刘家河、矿周边的小山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次出门,姨母就反复叮咛,认真听矿上“拉尾子”(编者注:尾子即汽笛,英文为whistle,此处系译音)的次数,拉11次回来吃午饭,拉5次回来吃晚饭。

初衷

=怀念曾经的岁月=

南桐煤矿用“拉尾子”为职工家属报时让我很羡慕。那时一块上海牌手表要125元,相当于我4个月的工资不说,还要凭票。南桐煤矿职工家属不必花这个冤枉钱就能掌握时间,直属一井就没这个待遇。为此,我常在姨父面前感叹。姨父时任南桐煤矿总务科长,他说,矿上的食堂、澡堂等后勤用汽很少,“拉尾子”是大锅炉排放的多余蒸汽,顺便用于报时。

恰好此时,传来像火车汽笛尖利的“呜……呜……”声,南桐煤矿又开始“拉尾子”了。

就这样,南桐煤矿“拉尾子”报时的印象便根植于我的记忆里。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2015年,人文万盛论坛发征文启事,征集南桐煤矿历史沿革的相关文章,我就想到写一篇南桐煤矿“拉尾子”的文字,怀念曾经的岁月。通过查档案、走亲访友、实地访察、上网查询等半个月的了解,我发现,南桐煤矿“拉尾子”不只是排蒸汽和报时,还有更厚重的历史意义。

历史

=我国抗战焦煤的主要生产基地=

1938年,日本侵占华北。国民政府决定军工西迁。1938年3月20日,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筹备处,决定将钢铁厂和煤矿设备迁入大后方重庆,继续抗战,任命原河北井陉煤矿矿长侯德均为南桐煤矿筹备处主任,并将湖北汉阳、大冶铁厂700多吨的机器设备经长江运到重庆。北方沦陷后,南桐煤矿成为我国抗战焦煤的主要生产基地,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军工能源。

运往南桐煤矿的蒸汽动力水泵、蒸汽绞车、蒸汽动力机床等机器设备,都是由5台蒸汽锅炉提供蒸汽动力,这是当时煤炭开采最先进的机器设备。由于南桐煤矿初期收购的是当地土井,边改造边生产,蒸汽动力非常富足。为保证锅炉的气压安全,就要排放多余蒸汽,排放蒸汽的“呜……呜……”声经常响彻云霄。

意义

=吹响了日寇灭亡的号角=

矿长侯德均为了时刻提醒自已和职工“抗击日寇,还都南京,恢复中华”的决心和信心,便决定矿上那台20多吨重的兰开夏锅炉,每天早晨6点到晚上6点,定时排放蒸汽,以蒸汽拉响警笛,做到警钟长鸣,警示员工多产抗战煤,抗击日寇!

原来,南桐煤矿“拉尾子”有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意义。声声汽笛,吹响了日寇灭亡的号角。

1949年后,南桐煤矿仍然沿用了蒸汽动力工艺。而那台兰开夏锅炉,主要用于职工食堂、保健食堂、洗澡堂等后勤服务所需蒸汽。多余的蒸汽,用于报时。职工家属这时就把它称为“拉尾子”。

随着煤矿工业的发展,蒸汽动力渐渐退出历史舞台。1993年,南桐煤矿那台老化的兰开夏锅炉也被撤除,“拉尾子”的历史才淡出人们的记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