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刻字、戳记钱(第二批)——古钱币

上次我们梳理了一批清代刻字和戳记钱的细图,此次继续呈现。

根据众多网友的资料,刻字钱包括清代以前钱币,其中绝大多数应该都是清代及民国时期刻制的。而众多的这类钱币其作用,也很难概括而言之,想要系统梳理,难度超乎想象。

其中一些单字很可能是姓,代表店铺的商家,比如“向”(也有可能是“何”字),这个字出现了很多枚。还有一些显然是讨吉利用的配饰钱甚至可能是风水钱。有一种猜想,是否可能这些钱当初设计的时候是成套系使用的?而今无法找到整体特征趋近的一套,因此很难证明。但仍有部分线索似乎可以 ,比如,“向”和“方”都有单字和两字的钱币存世,是否还有三字和四字?

据部分学者研究,戳记或者刻字的古钱不但有铜质的还有银质的。一些大的钱号请银楼雕刻前朝银钱并加银楼戳记以做代用币,也有人认为是凭信提钱之用。银质钱币需要单独讨论,因此本文不做多论。有些人困惑,为何会出现代用币。有学者研究,除了凭信作用外,还是由特殊的时代背景造成的。例如,民国政府的法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客观上使法定货币失去了基本的货币信誉和能力,局部地区和部分商号可能制作具有一定货币能力的代用币。日军侵华为了军火生产大肆回收铜圆等金属,也在客观上促使代用币出现,正如苏州所产的代用券上的印刷文字所说的:“分币奇缺,零找代用,积满十分,掉换角币,盖章有效”。当然代用币也有一些是由特定的行业特性造成的,比如妓院。妓院老板为了防止员工有了钱就逃跑,因此就用代用币取代货币,严格控制现金的使用。由于一些大的妓院都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因此,这种代用币即使妓女外出消费了,收到代用币的人也可以凭借这个到妓院中去兑换货币。应该说,代用币占了刻字或戳记钱币中的大头。

康熙面天开文运 斗射奎文,背人物故事图

两字的戳记或刻字铜钱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另一种是两字分开,彼此距离很大。第二种情况还包括正反两面各一个字的情况。我们收集到的两字戳记或刻字的钱币样例包括:秀记、宝记、从记、瑞记、康记、松记、太记、朱记、春记、德盛、锦泰、永吉、一泰、裕顺、源泰、悦来、永昌、元昌、信昌、永和、春和、上合、上和、信和、中和、公和、正和、天和、仁和、三和、宝和、龙和、正合、大有、正利、正一、正仁、正元、生元、中秀、财宝、聚宝、中财、和泰、元泰、三泰、金玉、荣华、万年、其祥、李生、隆兴、东市、阜源、和德、生顺、盛美、仙源、新义、兴纪、青清、上巳 、正元、大元、正山、 正万、正才、行用、赤金、足金、纹银、足银、足纹、足文、足艮、足十、十元、经十、上生、秘秘、中中、原原、仁仁、初初、志志、种种、王王、用用、东东、古古、信信、上信、怡悦、又又、太太、仁仁、生生、向向、未未、吉一、正工、鸣禾、春夏等。

康熙面天开文运 斗射奎文,背人物故事图

康熙东,背戳:同顺

康熙东,背刻:春、春、春、春

康熙河,面背刻:至和

康熙泉,面背刻:向

康熙浙,面背刻:未、未;未未,两面构成一个十字星

康熙临,背刻:文

康熙泉,背戳:宝、祯财

康熙泉,背刻:方

康熙泉,背刻:经、十

康熙泉,背刻:太一、太

康熙泉,背刻:吴

康熙泉,背刻:疑似父、父,但上面为双横点

康熙泉,背刻:中、中

康熙泉,面背刻:用

康熙泉,面刻:光

康熙泉,面刻:向或者何?

康熙同,背刻:瑶、合、合,似非一人所刻或为二次刻

康熙宣,背刻:上下(上太下口)

康熙浙,背戳:信、工

康熙浙,背刻: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