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書生寫了一幅對聯,一品大員看後,堅持把女兒嫁給他兒子

“晚清第一才人”陶澍,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官至兩江總督,兼理兩淮鹽政。

道光十七年(1837 年)清明節前,作為大清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兩江總督、太子少保的陶澍回湖南安化老家省親。然而,就在這次回老家期間,這位光芒四射的一品大員竟然偏偏要把女兒嫁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20多歲的舉人家做兒媳婦。

要知道,從先秦時期開始的中國傳統社會,婚姻要講究門當戶對,堂堂一品大員選兒媳怎麼也要和自己家差不多,然而他這樣令周圍人感到太匪夷所思了。

這個20多歲的舉人就是左宗棠。

原來,當年,左宗棠“別有用心”,利用陶澍愛才惜才,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好機會。

陶澍回老家必經醴陵。醴陵知縣接到通報後,忙為陶總督安排館舍。左宗棠得知陶大人回鄉必經醴陵,故而事先寫下一幅對聯,並貼在館舍大門的兩旁:“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時年58歲的陶澍果然被這幅對聯吸引,他不禁喜從中來,顧不上路途勞頓,立即命縣令找來對聯作者左宗棠面見,兩人通宵促膝談心。

對聯還擊中了一個傳統士大夫官僚的軟肋,以致竟然不顧年齡和輩份懸殊,要把女兒嫁給他。

原來,“印心石”的對聯中隱含了陶澍一個引以為豪的故事。

1835年冬,56 歲的陶澍因政績卓著被點名進京述職,見到了道光皇帝。有一天,道光皇帝忽然問到陶澍的家鄉,陶澍備感親切。他開始描述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湖南安化,特別提到了“印心石”和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讀的故事:他的家鄉有一條河,叫資水,流經家門口時突然有兩岸石壁屹立,如大門一般,下有石潭,河水清瑩透徹,深幾十丈。一塊很方正的大石,形如方印,從水中突出,他把這塊石頭稱作“印心石”,把自己讀書之屋取名叫“印心石屋”。道光皇帝覺得“印心石屋”十分有趣,親筆題寫了兩塊“印心石屋”匾額。

道光皇帝親自題字,恐怕是許多人一生都不敢想象的。而左宗棠恰恰引用陶澍一生中最輝煌之事入聯,寫出了故鄉百姓對陶澍的景仰和愛戴。難怪,陶澍會如此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