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語「add oil」被收入牛津詞典!

學英語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頭疼的一件事。學了十幾年的英語可能就只記住了26個字母,有時候甚至連最基本的單詞都忘了。

有很多人會說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還不如國外的小孩子說的好。

但是這性質是不一樣的,比較英語是他們的母語,就像外國人學中文一樣。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定鬧過很多笑話。

為了記住單詞的讀法,用中文寫著單詞讀音,一定是很多人都幹過的一件事。

接觸到句子的翻譯的時候,很多人用的都是中式英文,現在也有很多單詞翻譯就是這樣來的。

就像郭德綱在相聲《你要折騰》中說的“小心的滑”,真不是瞎編的,這樣的牌子滿大街都是。

像這類的中式英語還有很多那種一本正經的“漢譯英”,比如某超市“乾貨”區那個生猛無比的“fuck goods”、"a time sex" (一次性)。

還有一些更讓人捧腹大笑的翻譯。

就正如《衛報》所說“其實錯得韻味十足”。

德國人奧利弗·瑞克是中式英語的堅定擁躉,他稱中式英語為“英語字典和中國語法邂逅的美妙結晶”。

瑞克堅稱自己對中式英語的興趣是出於“喜歡而非嘲笑”,其實大多數網民也都這態度。在上海讀書的美籍華裔留學生愛德華告訴記者,一旦有了一定的中文基礎,就會覺得中式英語很有趣。比如說“Know is know,no know is no know”(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像“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做為一個諺語已經被吸納進英語體系,在哈利波特電影中我們就曾聽到過。據說這是最早的一批中式英語之一,至少在二戰以前就開始流行,因為時代久遠,以致不少人認為這就是原本的英語用法。

“long time no see”這種語言方式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相信類似的“You give me stop”(你給我站住)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被廣大的美國人民掛在嘴邊。

有數據稱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 “加油”是很多中國人的口頭禪,普通話裡讀作jia you,粵語念ga yau。它早已超過了原來的字面意思,被用作鼓勵他人或體育賽場上的歡呼。最初,一些人在使用英語時,使用“add oil”來表達中文“加油”的意思。這讓其他使用英語的人們一頭霧水。不過,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已經為“add oil”正名了。

“add oil”,這是一句中國人常掛在嘴邊的詞語的英文直譯。現在,它已被《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承認,用以表達鼓勵、激勵、或支持,相當於英文的“go on!”或“go for it!”。

《牛津英語詞典》對“add oil”這一詞語的釋義。

那麼“加油”一次是如何起源的呢?根據BBC的說法,一些人認為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澳門車賽,人們會吶喊“加油”,為賽車多加燃料。

如今,在香港等一些地方,很多人混合使用英語和漢語,他們也開始將這個詞用於英語。報道稱,用英語輸入“add oil”更加簡單,這是“add oil”能被收入字典的原因之一。

所以,下次當你再要給別人打氣時,只需要說:“Add o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