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沒搞定英軍,被這個村的鄉勇搞定,獲得局部勝利

《國保檔案》總第1期:三元里抗英遺址

你無意中走過的路或者看過的景點,也許是一處國保單位,此國保非彼國寶,其實國保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注意而已,國保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公佈了7批,總共有4000多處,想要實地看完還是需要很多時間的,不過沒關係,可以先跟隨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些國保單位的相關檔案和傳奇故事吧。


先從第一批說起,第一批國保單位是1961年公佈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帶著當時的意識形態,比如我們即將要講述的三元里抗英遺址,平心而論他並不是一個特別大的遺址,也沒有特別多的文物,三元里也只是一個村,但是他代表的意義非常重大,標誌著中國人民反帝國主義侵略的開始,所以被評為國保單位非常的正常。

閉關鎖國與鴉片戰爭

閉關鎖國是清朝後期的國策,康熙時期還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時期設立四處海關,到了乾隆時期,由於國泰民安,乾隆又把自己打造成了十全老人,所以日益驕傲自滿,認為清朝是天下的共主,無需進行過多的海外貿易,而當時的歐洲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也進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迫切需要將生產的貨物銷往各地,但是清朝時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錢的人不瞭解海外,對於海外的產品主要是棉布沒有興趣,而窮人則是買不起的。

所以英國人多次派人去清朝要求通商,還有一次去告御狀,結果乾隆皇帝對此非常的生氣,於是只關閉了其他通商口岸,只留下廣州這一處,後來清朝與英國之間多次產生貿易摩擦,均因為英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所以沒有對清朝用兵,但是貿易逆差讓英國很難受,於是就走向了販賣鴉片的道路,清朝舉國上下沒有意識到鴉片的危害,於是吸食鴉片愈演愈烈,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以吸食鴉片為榮,甚至連普通老百姓都沒能倖免。



走私鴉片從嘉慶後期開始,一直蔓延到道光年間,二十年間,吸食鴉片成風,而英國也借走私鴉片扭轉了貿易逆差,成為順差,導致清朝白銀大量外流,銀貴錢賤,清朝的有識之士終於意識到鴉片的危害,於是上書要求禁止鴉片,最終道光皇帝痛下決心,派林則徐去廣州銷煙,林則徐到任以後,不僅進行了虎門銷煙,還嚴禁英國商人販賣走私鴉片,鴉片被禁止以後,英國更難受,而這個時候的英國終於騰出手了,所以英國召開議會,討論對清朝用兵,結果不用想也知道,同意出兵清朝,當然英國也是非常小心的,對清朝發起的不是戰爭,而是報復。

1840年6月,懿律率領英國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艦28艦、陸軍4,000人,抵達廣州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戰爭一開始,英國遠道而來,加上林則徐嚴防死守,英國也不敢硬來,於是一路北上到達天津大沽口,琦善向道光皇帝描述了英國的戰船,道光皇帝感到害怕,認為是林則徐辦事不利導致英國的軍事行動,於是對林則徐撤職查辦,派琦善全權處理,而英軍也在琦善的安撫下回到廣州,雙方先是你來我往的展開談判,最終沒有談攏,雙方大打出手,最終清朝失敗,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被迫打開國門。

三元里抗英鬥爭

三元里抗英鬥爭發生在廣州城北的一個小村莊,現在也是繁華之地了,當時是在廣州城外,英軍從天津回到廣州,雙方展開談判,其中也有不少小的戰爭,1841年5月,英軍攻佔了廣州的四方炮臺,並和廣州的官員簽訂了《廣州合約》,獲得清朝的賠償以後退回香港,實際上這個《廣州合約》並沒有獲得清政府的同意,道光皇帝壓根不知道這個事情。

這次攻打廣州的隊伍裡,有較多的印度人,這些印度人就是東印度公司招募的,就在撤退的時候,有個30個印度人的小分隊,去三元里村搶劫財物,這還不算,他們還調戲強暴婦女,當時的中國人沒有家國概念,但是村治的概念非常強,看到村裡的婦女受到欺負,村子裡的人非常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鄉村的有一萬多人聚集起來,組成了鄉勇,一萬多鄉勇結集起來,很快就把30多名由印度人組成的英軍圍困起來。



雖然這一萬多名鄉勇的武器並不先進,沒有熱武器,就是大刀長矛等,也沒有蠻幹,而是發揮聰明才智,當時天氣正下著小雨,他們且戰且退把這些英軍誘導到水田沼澤,而這些印度兵帶的武器顯然也並不好,是燧發槍,在陰雨連綿的情況下是無法使用的,這樣英軍的火力優勢就無法發揮,再加上鄉勇的人數遠遠高於英軍,幾乎達到了1000:3,這些印度兵就被圍困在沼澤地。



在四方炮臺的英軍主力聽說以後,派出了兩個海軍連,攜帶雷管槍,這種槍是不怕雨的,前來增援,這樣被圍困兩個小時的英軍終於喘口氣,而這些鄉勇依然沒有蠻幹,讓英軍撤回了四方炮臺,他們就把四方炮臺給包圍了,但是這一戰打下來,取得的戰果還是挺不錯的,打死少校軍需畢霞(Beecher )以下近50人,生俘10餘人,英軍那邊報道,戰死5人,23人受傷,畢霞是虛脫而死,顯然是在掩飾自己的失敗。

顯然,四方炮臺的英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海洋,圍困的鄉勇有一萬名以上,他們用土槍,土炮,矛戈,盾牌,鋤頭,鐮鍬等,與英軍作戰。當時被圍困的英軍也是心驚膽戰,不能與三元里鄉勇正面對抗,轉而向清朝官府施壓: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英軍主力將攻打併盡屠廣州城。時任廣州知府的餘葆純向上級請示,廣州城內的奕山等官員為了避免《廣州和約》被廢,令餘葆純勸退義勇,餘葆純從此也擔上了"賣國賊"的惡名。

英軍撤走以後,為了挽回面子,還發出告示,恫嚇中國人民”後勿再犯”。三元里人民群眾當即發出《申諭英夷告示》,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



三元里抗英的鬥爭對於整個鴉片戰爭的戰局影響不大,英軍並未受到這次行動的影響,而是繼續發揮火力優勢,向清朝政府施壓,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當地有民謠:“一聲炮響,二律埋城,三元里頂住,四方炮臺打爛,伍紫垣頂上,六百萬講和,七錢二兌足,八千斤大炮未燒,久久打下,十足輸曬”,也反應了當時老百姓對官府的無奈。



由於最初召集鄉勇的地方在三元里古廟,而這個古廟在後續也毀於戰火,但是三元里人民的鬥爭行為獲得官府的認可,於是在民國十年進行了重修,現如今成為三元里抗英紀念館,館內陳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統地介紹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的史實,有三星旗、繳獲的英軍軍服、大刀長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與資料 。



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門樓的山岡上,廣州政府修建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紀念公園。雖然這裡並不是特別古老或者有考古意義的遺址,但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意義重大,因此首批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到廣州的時候可以去遊覽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