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没有青年,已是疲惫的中年

狗哥说,我很焦虑。我不想成为第一批被历史淘汰的90后。

01

狗哥是我的高中同学。

休假回家聚餐,我本来想跟大家聊聊涨工资的事,结果狗哥和另外几个人特别走心地在聊90后的焦虑。

我实在是不懂,还有什么事,能比涨工资更焦虑的吗?

狗哥说,他可能失败了。

狗哥是高中时候的学霸,每天晚自习只上一节课却轻松击败,上两节课还外带台灯在宿舍凌晨一两点刷题的眼镜们。

高考放榜,660多分的狗哥一甩三天没洗的大背头,愤愤的说一句,“哼,提前批。”

狗哥这分除了清华北大,其他一流大学也都是他的盘中之物。

海军高级院校,行,狗哥的后半辈子妥了。

如果还像曾经那么努力的话。

然而,狗哥毕业分配去了南方,一个北方汉子要去南方买一根排骨回家煲汤了。

狗哥焦虑了,去他妈的什么理想,毕业分配把他打败了。

现在,才24岁,狗哥和另几个哥们的画风已经完全变了。

她们开始谈论驻地找个媳妇赶紧闪婚,没什么爱情不爱情的,串休就行;

她们开始谈论科长别给自己的任务,没什么重用不重用,轻松就好;

她们开始谈论怎么才能赶紧转业,脱离这个群体……

看着他们讨论这些事,热火朝天的样子,我完全插不上话。

老实说,我挺感伤的,同时也很害怕。

害怕自己跟狗哥一样,过上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庸俗的生活,讨论起四五十岁人喜欢谈论的话题。

在他们身上,时间仿佛倒流了。

90后不是意味着颠覆和反叛吗?

他们年纪轻轻,却已经在妥协了?

02

大象说,我很焦虑,因为都说进步要趁早,可我觉得自己来不及了。

大象是我的学弟。

我是在集训队认识他的,这个学霸是个直通车。

他跟我说,本科班上有个同学,不务正业,辍学到处去学英语,厚着脸皮去北京高校的各个讲座,跟高手们交流。

后来他越来越厉害了,参加一个很屌的美式辩论赛,拿了冠军。

大象大三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北京市的小比赛,“人文知识竞赛参与奖”。

晚上,大象朋友圈刚想秀一把,刷了一眼朋友圈。

这个同学迎着美国洛杉矶8点种的太阳,摆拍了一块宝玑表,他已经是是某公司总经理助理了,月入过万,每天到处飞。

他的朋友圈都是“今天在巴黎醒来”“这个月已经飞了八次了”那种商务装逼范儿。

大象还是安慰自己,没关系,只要自己好好擦坦克,以后一定比他更成功。

两年过去了,那个同学去了美国,在全美TOP3的商学院上学,主持的都是全球高峰论坛。

他的朋友圈都是新闻里才能见到的大人物,某国大使啊,跨国集团董事长啊之类的……

那段时间,大象一直抄写一句名言,“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他试图激励自己,不要被眼前的失败和诱惑打倒。

抄了很多遍以后,他终于领悟到一件事——自己的字写得好丑。他说,焦虑就从这里开始。

看见牛逼的人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看见成功的道路就开始思考选择的意义。

03

胖胖说,我很焦虑,因为我想改变,却又不敢改变。

胖胖在中部的一个山沟连队当排长。

这个才子,本科时候写过诗集,出过书,文章经常在军报刊登。

会写诗的人都有点浪漫,说白了就是不羁。

他讨厌墨守成规每天集合站队,他想写诗。

不能写诗,写写材料也行,不能写材料我写写周计划周总结,他敲开了连长的门。

不行,还是带着战士薅草,“排长要扎根基层。”

他明明讨厌规矩,讨厌基层,却还是要像其他排长一样在连队的学习室里背诵理论,玩着手机,还不时的写几笔笔记,假装很认真。

他一直以为这是所有基层排长的现状,直到前段时间,他的舍友借调去了师机关帮忙。

他们整个宿舍都懵逼了。

明明每天抱怨着上课无聊,写着诗,投着稿子还不时炫耀的是他。

结果如今进步最快的,居然是那个连检查都得百度的室友。

室友说,他以前浑浑噩噩,只是因为不知道除了混其他还有什么意思,但是第一次他的吉他独奏被师领导一眼看中,文艺骨干的名头就挂了上去。那次文艺晚会是舍友自己争取的。

胖胖说,他不止一次想毛遂自荐。

但是她太怕失败了,怕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又因为太跳被领导拍死。

跟他同样被折磨的,还有那些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不敢辞职的人。

他们因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不敢做出改变,怕改变之后会比之前过得还糟。

明明才20岁,却仿佛已经陷入中年危机——

墨守成规却又身心疲惫。

04

小智说,我很焦虑,因为我可能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小智认识一个妹子,本科时候因为他们共同的“老乡”标签,聊了起来。

妹子很优秀,军校妹子哪个没有两把刷子。CPA考试,英语六级,没事自己更新个逼格超级高的个人公众号。

这就是女神啊!

小智那时候软磨硬泡,每天都落实请示汇报制度。

这道彩虹真美啊,有种我们家乡海风吹过的味道。小智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只知道喜欢一个人就要分享他所看到一切。

妹子很高冷,这是她自己说的,可是有趣的小智总是能抓到妹子每次的笑点。有一样笑点的人一点会有故事。

每天聊天的人也一定会有故事。

本科毕业,毕业分配,妹子去了北京,小智去了北方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故事就戛然而止了,小智心里很清楚,但他不愿意承认。

后来,曾经无话不说的两个人形同陌路,十分默契。假装很好,谁也不去打扰谁。

小智有天喝醉了,点了一根烟,给妹子发去了一条信息,“好久没有说过话了,让我们半年一天没有停止的聊天记录,从今天开始更新下吧。”

军人的异地太可怕,小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也是妹子告诉他的,“我连自己的未来都不确定,我也不敢承诺什么。”

小智说,后悔自己没有去北京。去了北京又能怎么样,现实会不会打败?

小智说,踩着90年的线,以90后的名义,安慰自己年轻还能拼命折腾。可是自己已经25岁了。

朋友圈还是很开心的小智,他假装自己过得很好。

曾经追求自由恋爱,恋爱感觉的90后,因为军人的异地而妥协了。

我们在最应该奋不顾身的时候,顾此失彼。

04

《新周刊》发了一篇文章,叫《90后的中年危机已经杀到》。

其实,这种危机也叫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它的主要症状就是迷茫和焦虑。

这些20多岁的人,站在世界面前,却不知道入口在哪里。

他们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发声,如何与世界相处。

矫情吗?

矫情。

但我很羡慕。

当年80后、70后的大多数,可能不会如此焦虑。

他们早早地毕业、结婚、生子,按部就班地过日子,不知道还有寻找自我的可能性。

他们中的一些人,到了三四十岁,才开始发现自我;

也可能这辈子,永远都发现不了自我了。

90后早一点思考这个问题,早一点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早一点经历反叛世界的阵痛,反而是幸运的。

对于焦虑的90后,我想说的是,其实没什么可怕的。

就像知乎上有人问:

年轻时候最应该注意的事情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答案是:由于害怕而什么都没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