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背后,有个让全中国人减肥失败的胖子!

在逐渐娱乐化的当代,纪录片很少能有市场。但陈晓卿是个例外。

自《舌尖上的中国1、2》被国民熟知,时隔4年,这个好(hao,第四声)吃的男人再次带着纪录片《风味人间》回归大众视线,犹如热油中滴下的水珠,炸了一锅的吃货。

《风味人间》

Savouring China

陈晓卿就是有这个能力,他拍什么,什么必火。

网友用“馋哭”“吹爆”“深夜报复社会”“边看边吃光三大碗饭”来赞赏《风味人间》。

更新两集,豆瓣2万多名网友打出9.3分,隐隐有超《舌尖》系列的趋势。

依旧是“铁三角”合作:导演陈晓卿、配音李立宏、作曲阿鲲;依旧是原来的“舌尖”制作团队。只是《舌尖上的中国》有“舌尖”,而这一次《风味人间》既有“风味”, 也有“人间”。

风味,是“尝到、嗅知、触知食物的感受总和”,人间,既指人与食物所存在的世界,也指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结。

当下同类化的美食纪录片遍地都是,陈晓卿也从《舌尖》拍到了“人间”,空暇还出了一本美食记《至味在人间》,从吃说开了去,陈晓卿最想传递的是: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既然吃了不少“鸡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只“母鸡”——陈晓卿。

有网友点评陈晓卿,长得高高大大,黑里透亮,两颊生肉,弥勒佛相,一看就是个爱吃、能吃、会吃的福相。陈晓卿欣然接受,但他更喜欢说自己是(爱)“好”吃之人。

他的吃货史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7年,陈晓卿还在读研究生,已经开始接拍摄的活练手。一次被邀请去拍第一届中国美食节,那是他第一次参与美食节目的拍摄制作,也就此与“吃”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次美食节,北京稍微像样的餐馆都参加了活动,陈晓卿和团队几乎每家都去拍,拍的同时会一起坐下来尝尝看是否名副其实。

最中间的就是年轻的陈晓卿

就此,陈晓卿开始了至今未完结的全国“扫街”之行。他不爱那些装修高档、服务员成堆的餐厅,就爱往小巷子的苍蝇馆子钻,他觉得,这才地道,是吃在人间。

每次吃到好吃的馆子,陈晓卿都会记录下名字、招牌菜、地址、电话。早年的诺基亚手机通讯录只能存两三百个电话,陈晓卿就把备忘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个一个按键地打字,几年下来存了四千多条。

以至于朋友们想不好吃饭的地方,只要一条短信过去,陈晓卿就能根据朋友所在街道、偏好口味,马上回复合适的用餐推荐。

可惜,有一次陈晓卿在黄河的船上吃鱼,吃得正高兴时把手机给掉进了滔滔黄河里。四千多条餐馆信息也没有备份,就此全部消失。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每一篇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陈晓卿常说的一句话。

这里的“吃人”不可直译,而是说好吃的东西都要和喜欢的、聊得来的、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吃才能吃出本味。

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吃。

从不想升官发财的陈晓卿一般很少参加非必要的应酬场合。他最喜欢和几个相熟的朋友私下吃饭,他曾和读库出品人张立宪、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一起组了个“老男人饭局”。

一到饭点,手机滴滴收到一条“?”短信,这是老男人们问他一起饭否,他再回复“!”,就是饭的意思。再定好饭馆,只让陈晓卿点菜,谁让他最会吃。

美食上桌,或佐点小酒,一场热热闹闹、没有距离的聚餐就开始了,不用商业互吹,只有熟捻的玩笑和互骂。

后来大家都工作渐忙,聚不起来,“老男人饭局”就此中歇,陈晓卿很遗憾

陈晓卿把这份“人情味”也拍进了纪录片里。

《风味人间》中,西班牙的伊比利亚火腿是当地引以为豪的名片,每次食用,必会邀请亲朋好友齐聚家中,一边欣赏出色的火腿切片师的切片表演,一边品尝新鲜出炉的火腿,视觉、味觉的享受,加上相聚畅谈的喜悦,美食的力量就是这么伟大。

纵然吃遍大江南北,若问起最爱的食物,陈晓卿会回答:“家里吃的。”哪怕在北京已经生活了二三十年,只要想到老家淮河岸边的菜肴,就会口水分泌加快、食指大动。

在他的观念里,食物除了维系人与人的情感,更是维系人与故土的重要纽带。就像侨居马六甲的海南同胞们,一碗简单的海南鸡饭,既是他们生存创业的开端,也是慰藉乡愁的温暖。

陈晓卿带着团队用镜头忠实记录了这份对故土的怀念与亲情的凝聚。

整鸡擦盐在微滚的鸡汤中反复浸烫,再灭火在高温中焖上45分钟,凉却后斩剁成块,搭配鸡汤煮的米饭,淋上新鲜剁椒酱和姜末酱,吃进胃里的是饭,记在心中的是念念不忘。

无论是吃,还是拍,陈晓卿都通过对美食追根溯底的研究,像探险一样,越来越了解自己足下的这片土地,生存的这个星球。

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吃开了去”。毕竟人生走一趟,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带着好奇心、探索的眼光,走出去看美食背后的世界,也很重要。


来「neets」,马上看《风味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