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靠偷拍也能讓3萬人打出9.1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今年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誕生了史上第一位女導演得獎者。

一位90歲的可愛老奶奶。

別以為90歲就只能待在家裡,去年,她和一位街頭藝術家走遍法國。

這場有趣的行為藝術,被拍成了高分紀錄片。

最近大家聊天逼格就靠它——

《臉龐,村莊》

Visages, villages





這位老奶奶和披頭士一樣,嬉皮氣十足走過了海報。

她叫阿涅斯·瓦爾達

髮型也很嬉皮,蘑菇頭。加上圓圓的眼睛,色彩斑斕的衣服,還有一如既往的“少女心”。

只用一秒鐘,年輕觀眾就和她走得很近。




是的,她很潮的!

被尊稱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祖母”的她,和街頭藝術家JR組隊。

兩人坐上了JR的相機貨車,走走停停,探訪法國大大小小的角落。




(莫名想起香港電影裡經常出現的瘦虎肥龍……)

這段看似平淡的旅程記錄,不僅在爛番茄獲得99%的新鮮度,在豆瓣也收穫9.1的超高評價。

《臉龐,村莊》,有著與瓦爾達以往作品一脈相承的純天然氣質。

來,教你如何用相機很自然地裝逼——

他們一路隨機找來農民、打工妹、郵遞員、石油工人、碼頭工人的妻子等不同職業和年齡的人,拍照。

然後將這些人像製成巨幅肖像,貼在建築物上,再觀察他們的反應,記錄下他們的所想所感。

看得Sir很希望她也給Sir來一張,因為太有格調了——

紀念品店的打工妹,和自己的肖像。




一個人能耕800公頃地的農場主,和自己的肖像(有點像普京有沒有)。




再到數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工作的郵差,和他的肖像(這藝術感,一點不亞於託納託雷的《天堂電影院》)。




所以,藝術一定就只能存在於高雅的殿堂嗎?

當然不。

他們找的這些人,全是最最最普通的市民。

他們的生活,就是生活本身,和藝術沒半毛錢關係。

但當他們遇到了瓦爾達,就磨合出了邊走邊拍的隨機感,令《臉龐,村莊》營造出處處行為皆藝術,目光所至皆風景的天然境界。

這些臉龐,沒有尊貴身份,也沒有高端定製,只有一個又一個,生活的特殊印記。

關於愛情



掛在外牆的這幅,有個古老的愛情故事。

左邊的埃米莉,右邊的艾米爾,兩人在一次舞會上邂逅。

艾米爾對埃米莉一見鍾情,到她家提親卻遭到拒絕。

按我們熟知的故事發展,接下來應該是私奔嘛。

但艾米爾卻更激烈……他把埃米莉綁架了!綁架她嫁給他(小朋友千萬別學)。

關於愛情的浪漫Sir一直覺得,不是你給我什麼十天歐洲遊,而是你給我一份特殊。

這份特殊,就是愛情的無價。

關於堅持



這是村子裡最後一戶堅持不走的人家。

釘子戶……

她說,她為啥要成為最後一位離開的人?

因為這裡有太多回憶。

在她的記憶裡,爸爸總是拿著一條沾滿奶油的長麵包,去礦裡上班。

她總是很喜歡和爸爸討“雲雀麵包”吃。

雲雀麵包是什麼?

其實就是爸爸從礦坑帶回來的、髒兮兮的加料麵包。

麵包沒什麼高級的,這份記憶才高級。

因為特殊。

這份特殊,就是生活的無價。

關於專業





注意到了麼?這四人有少年,青年和中年。

在這個即將被拆除的礦工宿舍,曾住過一群專業礦工。

有人從14歲就開始進礦坑,一做就是30年。

時間長,且工序重複——

不安置好150根以上的木樁,就沒法領工資。

下班他們回家洗背,總是一背的傷痕,沒辦法,被煤礦石擊中是家常便飯。

Sir突然想起了高曉松說的:人生是故事嗎,不,人生是事故。

事故是意外,意外造成了你的傷痕。

因為傷痕,所以記憶深刻,也是獨一份的烙印。

關於富足





這位大叔拿著最低保障生活,卻絲毫不覺得自己貧窮,反而在自制的小天地裡悠然自得。

他收集了1300個廢棄瓶蓋,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旁人看他生活潦倒,他卻笑著跟你說——

我誕生在星辰的影子下

母親和月光給我以清涼,父親和陽光給我以溫暖

整個宇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

能想象嗎,我的人生如此富饒



嗯,聽君一席話,Sir簡直羨慕起他臉上的每一條皺紋。

所以藝術到底是幹嘛的?

為什麼陳丹青在《局部》裡,會絮絮叨叨那幅《千里江山圖》?

他不是看出了藝術的絕對高度,而是因為他看見了鮮活的生命,有態度的活著。

因為有了這些,在人群裡毫無辨識度的我們,才成了無法忽視的存在。

在這樣的設置下,這些市民不再是歷史長河中漂浮的小螞蟻,變幻社會中可有可無的微塵。

當然,《臉龐,村莊》也有瓦爾達的回憶,有著獨屬於她的主觀角度。

跟著她的鏡頭足跡你會發現,途經的許多看似平庸的角落,也可以意義非凡。


比如一間海邊小屋。

看上去就只是一間沒啥特點的遺棄小屋嘛。




但說出它的故事,它就變特別了:

實際上,這裡是瓦爾達給蓋·伯丁拍過照片的地方。

蓋·伯丁,“攝影界裡的庫布里克”。

20世紀7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時尚攝影師,時尚攝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也是瓦爾達的摯友。




這次,瓦爾達又讓JR坐在原處,再拍了一張。




當這次兩人重遊故地,瓦爾達的舊記憶,和她與不同的人相遇產生的新記憶產生了碰撞,電影與現實又一次形成有趣的互文。

JR以照片記錄,瓦爾達以影像記錄,動態和靜態的結合,勾勒出一幅法國人與社會變遷的全景圖

不扯多了,扯多了Sir會露餡……

總之瓦爾達啟發了Sir,讓Sir覺得看待藝術的眼光,可以不那麼“專業”。

不是Sir盲目自大,因為這位新浪潮之母,自己就不專業。

說到專業出身,她從未讀過任何電影學校,也沒有學習過電影製作,一開始拍片,連如何指導別人演戲都不會。

但她懂人的內心。

她好奇每一條生命的價值,並且努力挖掘它。

你看,她總是拿著相機,這裡拍拍那裡拍拍。

喏,這又醜又兇的魚。


哈哈哈,好好玩,先拍一個。

坐在海灘感受風沙?

沒在怕的。


拍起來還真有點科幻大片的感覺。

跑不動也沒關係。


輪椅上一邊飛馳,一邊給你解說美術家。

所以,老是問題嗎?

學會她的本事,你活到99,也能活得輕盈,活得快樂。

最後說兩個細節吧,這都不能稱為“細節”,簡直是人生提純,看了就淚奔:

JR和瓦爾達爬樓梯,看貼在水塔上的魚。

年輕的JR蹦蹦跳跳地爬到了最高,但瓦爾達只能吃力地往上爬。


JR吐槽她別拖拉,上面的風景更美。

但瓦爾達走到那裡,已經是她的極限。

站在這個高不高低不低的位置,她卻很自洽:

我這禮拜的運動量很夠了





第二個。

電影最後,兩人去尋找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讓-呂克·戈達爾

她買了戈達爾最喜歡吃的小蛋糕,可是,戈達爾爽約了。

只留下兩句暗號。

“在杜阿爾納納鎮”,“走近藍色海岸”。




什麼意思?

“在杜阿爾納納鎮”,其實是戈達爾和雅克-瓦爾達夫婦倆常去吃飯的小店。而這也是亡夫雅克死前給瓦爾達寫下的字。

“走近藍色海岸”是瓦爾達拍的一部作品。

這兩句暗號,既表達了戈達爾對雅克-瓦爾達夫婦的想念,也是對從前時光的緬懷。

這調皮的玩笑,包含了一生的重要標點,瓦爾達淚奔了。

她走了那麼遠的路,卻收穫了等待戈多一般的結果。

你說,這是失望,還是收穫?

Sir覺得,在懂得觀察生活的人那裡,這就是一份特殊的收穫:

我很愛你,但你還是個大混蛋





擦乾眼淚,瓦爾達對JR說,我們還是看湖吧。




這就是達觀的力量,帶了這份領悟生活,此後的人生沒有缺憾。

也正是這份力量,讓瓦爾達自第一部作品短片《短角情事》起,就學會以電影表達她眼中的美好生活,超過60年。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