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中国长期繁荣的必选项

王 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教授

近年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至关门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在全世界蔓延,中国则牢牢地高举开放大旗,成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市场对等化的全球领先者。然而,仍有一些国际舆论在怀疑中国开放的诚意与恒心,忽视了对外开放政策已融入到中国发展骨髓血液中的基本事实。无数事实已表明,开放是中国繁荣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优选与未来必然。

从历史进程上看,对外开放是近代以来中国能成功地转衰为盛、持续增长的重大动力。明清以来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为中国人敲响了警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和壮大,就永远都不能关上门。哪怕此前的国力再强盛,也要时刻保持着与世界的交流互鉴,否则,迟早会变成夜郎自大者而固步自封,最终被别人所超越,难逃被欺凌、被压迫的命运。改革开放40年的事实再次提醒国人,保持开放心态,实施开放政策,向强者学习,才能成为更强者。40年来,中国人放眼世界,与时俱进,从全世界汲取前沿科技知识、先进管理经验,吸收国外制度的优势,借鉴他国体制的良弊,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生活需要,使国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走出国际社会“局外人”(outsider)困境,一步步成为“局内人”(insider),经济总量增长了224倍,对外贸易总量增长了199倍,从国际体系的边缘地位逐渐跻身至中心地位,从国际规则的追随者逐渐升级成改革者,从国际形势的被动接受者逐渐演进为主动塑造者,从国际领先技术的复制者进步为贡献者。受益于开放,从开放中尝到甜头,没有任何理由让中国人走回头路,任何中国人都不会允许自己国家重新回到关门状态。

从现实状况看,对外开放是目前中国自上而下认可、全民达成共识、根本大法规定的基本国策。40年来,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是《中国共产党章程》,无论是五年一次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还是每年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写着“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对中国人而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已从最初的实践摸索变成了党和国家日常运行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大背景下,坚持开放融通之路,维护开放型国际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既是中国持续繁荣发展的理性选择,更是获得全球普遍支持的大国责任所在。近年来,在上海、海南等多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金融、贸易、投资、关税、知识产权等多个敏感重大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与深化改革,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政策的重大政策宣示与坚定主张,更是证明了中国人在对外开放上言行一致的基本事实。

从未来走向看,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保持可持续增长、屹立于强国之林的必经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坚持强国之路。对外开放,保持对国内改革深化的倒逼,保持对国际重大动向的关注,保持对世界先进技术的追赶,保持对全球领先事物的学习,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永远位居前列。通过未来持续双向开放,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经验,对积弊已久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发展机遇,推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本身就是走近全球舞台中心的中国的大国责任。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倡议,扩大进口与对外投资,进一步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独角戏,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合唱。相比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零和博弈”的现实主义逻辑,以及过去五百年西方各国崛起进程中带来的殖民、侵略、战争与冲突的历史教训,中国人越来越明白,只有中国大门越开越大,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国才能走向世界。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当然,对外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进一步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正在走入全球深水区。中国需要总结他国的经验教训,审慎地走好对外开放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走出去”。在投资、贸易、旅游、文化、教育、信息等领域,中国正在走进各国,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中国对外开放,还是中国走出去,都要保持循序渐进的节奏。

毕竟,作为一个人口占全球比例近20%的大国,中国的全方位开放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更全面的审慎评估与更充足的防范预案,对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来说相当必要。全方位开放如同再次破茧成蝶,虽可能会有不适,但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定将造福于整个人类,定让世界更加刮目相看。(责任编辑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