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也不是因为道德,而是基因

对于基因来说,人类就是一个寄生体。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这个世界上尽可能的生存下去,不断复制。
​这个观点,我们在诸多科普类上见过。不过写得最清楚深刻的,还要数英国著名的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在他看来,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指得不是物种,而是基因。

凡是生命体,都有一个成长衰老的过程。基因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想办法更多复制自己。

任何一个具体的DNA分子生命相当短促,也许只有几个月时间,再长也不会超过一个人的一生时间。但一个DNA分子在理论上能够以自己的拷贝形式生存一亿年。
​所以,怎么拷贝复制自己就变的非常重要。
这种生存本能,导致了三个结果。

第一,让人类都在过了生育期之后衰老死亡。

有两个基因,都会让人得癌症,但是发病的时间不一样,一个让人在两三岁得病,一个让人在五十多岁得病,那么前一个基因就是不成功的,而后一个却是成功的。


因为致死基因如果在载体达到生育年龄之前活动,就没有任何机会复制。

如果在生育期以后,就有机会遗传下来。

如果在晚年致死,就可以有足够时间让载体生育很多次,那么这一致死基因就会有很多机会复制流传。

经过漫长进化,这种会让人类在老年死去的基因不断累积,越来越多,所以人们都必须在衰老之后面对死亡。

所以,要想延长人类寿命,就要设法“愚弄”这些基因,让它认为我们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而且,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第二,人类需要寻找配偶两性繁殖。

人类采用有性的方式生儿育女,其实是因为我们身上的一个基因,自私地操纵了其他全部的基因,强迫它们去配对和交换。

这对我们可能没什么好处。从生物学上看,有性生殖对个人来说,其实是很不划算的,因为他费尽心力养育的后代只有一半属于自己,另一半继承的是配偶的血统。

但是,问题就在于,说了算的是基因,不是人类。基因控制着欲望,欲望让人类寻找配偶。因为两性繁殖多样性,可以以几何量级上它成功复制和生存。

第三,产生亲情。

中国有句古话,血浓于水。亲缘越近爱得越深,这是基因决定的。亲子关系是最亲密的。这个亲密关系的决定因素,表现为血缘,实际上是基因相似度。

任何一个母体,一生中给予子女的亲代投资都有一定总量,所以就会造成不同子女间的分配不平等,也就是“偏心”。科学家专门创造了一个叫“亲代投资”的词来概括。

​换句话说,你的奶奶或外婆更偏向你而不是别人,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基因来决定的。

最近人工智能的话题很是火爆,其实基因控制我们的方法,就和程序员编写“AlphaGo”之类下棋程序的过程很接近,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作用,就好像在动物的胚胎阶段,基因给自己制造了一台快速反应的计算机,并且编写好了程序。

可是这个程序是那么完美无缺,以至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我们称为“主观意识”的神奇能力。

当生存机器最终产生了意识,它就从主宰它的主人,也就是基因那里获得了解放,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

我们的大脑甚至有能力拒不服从基因的命令,比如,基因希望我们尽可能多生孩子,但是理智告诉我们要计划生育,一对夫妻最多只生两个,给我们的世界留下自由的空间。

​要建立一个人与人合作无私、慷慨大度的社会,不能指望依靠我们的天性本能。

但是,我们人类在进化中的伟大成就,正在于发展出了自我的意志,可以独立思考,对抗自私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