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不可一世的霸主,居然淪落到要靠重啟低端製造業來維持生計了,這是怎麼了?

山佳2006


很難想象,這個話題是怎麼想到的,走勢帶著什麼樣的心理提出來的。

確實,特朗普上臺以後,提出了鼓勵製造業迴歸的話題,也在用政策鼓勵美國的製造企業迴歸。但是,不要忘了,這裡所說的製造業迴歸,決不是低端製造業,而是蘋果等高端製造業。

事實也是,任何一個國家,哪怕經濟再發達,也有一個就業問題。就像美國還有很多農民一樣。但是,不知道看到沒有,美國農民是怎麼種地的,美國農業又有怎樣的種植條件和農業補貼。

製造業也如此,如果沒有適度的製造業,就業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關鍵在於,這些製造業帶來的是經濟發展,還是產業檔次降低了。恰恰是,這些製造業如果迴歸美國了,加上超強的技術能力,美國產品的競爭力將更強。

所以,切不要用井底之蛙的思維看待美國製造業迴歸,他們是在重塑製造業優勢,重創制造業競爭力,而不是所謂的低端製造。也正因為如此,對其他國家的製造業,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製造業是極大的挑戰。


譚浩俊


原因起碼有三個。

首先要講的就是就業,就業率對一個國家來講,意味深遠。

美國高科技行業非常發達。但高科技意味著高智商,這些也是少數人玩兒的行業。對於占人口絕大多數人來說,科技的進步,意味著失業。所以美國必須尋找新的就業渠道保證普通人能夠正常就業,有穩定收入。不僅高科技,即使是比較傳統的農業,在美國對就業率影響也甚微,因為它的發展格局有一定的固化。美國農業也是高度機械化,總就業人口只有300萬,只佔美國總人口的1%左右。

其次,美國的財富高度集中,這種局面也需要改變。

不管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還是華爾街金融高度發達,都是有利於美國少數精英群體,對於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業,並不會帶來多少現實的利益。

這時候,重啟低端製造業就成為一個好的選擇。

因為低端製造業可以極大的創造就業,讓普通人群可以增加收入,穩定社會經濟發展。低端製造業也可以極大的增加稅收。稅率低一點沒關係,只要稅源充足,就可以為美國帶來大量的稅收。這樣可以改變美國財政入不敷出的現狀,要知道,美國負債已經超過21萬億美元!這是多麼恐怖的一個數字。

第三,從經濟發展的本質來說,製造業才是一切產業的基本。

金融產業不過是服務製造業的工具而已。就像銀行業一樣,本身是不會創造社會財富的,它必須與實體制造業結合,才能為社會創造、增加新的財富。美國金融業再發達,也不過是空心的經濟。通過重整低端製造業,美國可以進一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總而言之,美國現在比較痛苦,高科技產業雖然發達,都受益群體有限。而且國家財政收入是入不敷出,只能挖掘新的財源,保證美國能夠繼續健康發展。重啟低端製造業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項。

而且,在美國重啟低端製造業之後,可以遏制其他國家的發展勢頭,比如經濟增速持續保持世界大國中最快的中國。這是美國保證自己唯一超級大國的一個戰略部署。


波士財經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美國經濟過度依賴金融業、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同時本土製造業進一步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外流,GDP佔比不斷下降,“產業空心化”態勢嚴重。最終金融危機到來,萬千家庭資產清空。

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社會各界開始反思過去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帶來的弊病,並重新認識到

實體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2008 年全球範圍的金融危機中,作為引爆

危機的發源地美國經濟受到了重創,金融和房地產行業首當其衝。

反思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自2009年以來奧巴馬政府圍繞“製造業迴流”戰略推出一系列

製造業支持政策。然而美國製造業在GDP的比重始終在12.0%左右小幅波動,沒有超過危機前2007年12.8%的水平,更遠低於本世紀之初15%左右的較高水平。奧巴馬政府大力推進的美國“製造業迴流”相關政策成效有限,效果未達預期。

就在美歐日製造業GDP佔比不斷下降的同時,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已位居世界第一。

近20 年來全球範圍內製造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始終保持下滑趨勢,由本世紀初的20%左右下降至現在約15%的佔比水平。

近20 年內全球製造業格局出現了巨大變遷,21世紀初,歐盟、美國、日本三大經濟體在全球製造業中佔據領導地位,三者的合計製造業增加值在全球佔比接近70%。

中國製造業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12 年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歐盟躍居世界首位,歐美日三大經濟體制造業佔比逐年下滑至不足全球製造業的50%。2013 年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比重分佈:中國第一佔23.9%,美國第二佔21.2%,歐盟第三佔21.2%,日本第四僅佔7.6%,其他國家合計佔26.5%。

但中國製造業多是中低端產品且比較分散,美國製造業主要是化學新材料、芯片、半導體等電子產品、航空航天、汽車等高端製造業和食品飲料、石化能源等消費相關的製造業。

因為大量的製造品需要向中國進口,中美貿易每年美國都有大量的貿易逆差。這常常是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

當前雖然有部分大企業宣佈將生產工廠投放到美國,但是製造業逐生產成本較低的地方投資是本能,大企業放到整個製造業當中仍不具備說明性。之前奧巴馬的種種努力也說明製造業迴歸美國的政策收效甚微。低端製造業投資仍會向東南亞國家傾斜。


麵包財經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此次重啟的是已經成熟的高端製造業如航空製造、高端機械、汽車製造等,並非所謂的低端製造業,無論從哪方面來考慮這都是不可能的,美國之所以重啟製造業主要出於國內和國外兩方面原因。

從國際上來講,自從特朗普上臺後其採取激進的貿易保護政策,與多國開展貿易戰,不斷通過增加關稅、限制貿易額等方式對打擊他國,這大大的改變了本國產品結構,導致市場了供求出現變化,這也就意味著,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產品需要國內自給,這使得美國不得不重新復興製造業。

就國內來講,自從次貸危機之後,事實上製造相比於巔峰時期一直都是處於沒落的時代,其破產所釋放出的失業人口並不能被其他產業所完全吸收,所以美國從整個國家經濟角度來考慮平衡產業結構勢在必行。

同時,製造業相對來說也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其復興有利於吸收失業人口降低整個社會勞動失業率,對與整個經濟內部發展動力的恢復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因此,美國絕不是以製造的重啟來謀生,而是重啟製造業平衡產業結構,降低失業,獲得經濟內在發展動力。


盤和林看經濟


因為“美元霸權”的時代過去了,美國得把握一切資源來捍衛自己的地位。所以“重啟中低端製造業”不是目的,是方法之一。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發展低端製造業,

特朗普當時就抨擊了“對發達國家每年籌資1000億美元支援發展中國家的要求”,說這是“通過綠色氣候基金將財富轉移到了其他國家。”

目前美國的發展受到阻礙,為了美國的經濟增速能提升3%-4%,一切形式的能源“我都要”!

一改“我不玩低碳環保,我要玩發展經濟。”

因為美國的中低端以往都是分散出去,久而久之基本上被中國給握在手裡了。這樣就制約了美國的地位。

美國我們都知道,是一個“花明天的錢”的消費型國家,“印刷”美元就可以稱霸武林。在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貿易體系確立的“美元霸權”,也就是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當時美國地位硬,誰也沒辦法,但是盲目地印刷美元,盲目地提前消費,也導致美國成了一個空心殼,不得不向外借債,至今美國欠全世界21萬億美元, 中國還是最大債主。

隨著世界各國逐漸加大對科技的重視,美國雖然依然是科技強國,但其他國家也在紛紛崛起。除此之外,各國還利用自己的優勢,進一步圍攻美國,搶走了一部分美國產品的生意,然後用美元再進口昂貴的石油。這看起來好像不太好,但卻可以在其它經濟生產上把家電上虧損的賺回來。

各國這樣下來,美國的企業開始不知所措了,中低端在別人手裡,優惠實惠都比不上。大家說那美國發展高端就好了呀,但高端的市場怎麼會有中低端的大,而且現在不單美國有高端技術,發展中國家都一個個崛起。

所以這個時候,只能“曲線救國”地在中低端這塊大蛋糕上插上一腳,就算不能發展的多好也能在別人發展的時候充當“攔路虎”(參考華為事件)。


鎂客網


青春不過幾屆世界盃。【小哥哥】注意到題主說的時間,90年代至08年,要知道2008年前後,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嚴重拖累美國經濟,美聯儲開出量化寬鬆的藥方,將近10年過去了,美國經濟始見起色,尤其是2017年,穩步復甦。可以說,目前美國的經濟已經處於相對正常的軌道了。

重振美國製造業,不是說要重啟低端製造業,因為美國的製造業已經處於製造業鏈條中相對高端的位置,其國內的高端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例如航空製造、高端機械和醫療器械等等,這並不是美國的初衷。

【小哥哥】曾到美國中西部的汽車之城底特律考察過,2013年,底特律申請破產,昔日輝煌不在,完全靠三大汽車製造商在苦苦支撐,城市空心化現象嚴重,由於很多當地人口逃離導致交稅基數銳減,資不抵債,底特律只能宣佈破產。還有,例如中西部的“鐵鏽地帶”,輝煌不再,幾近一片廢墟之地。

奧巴馬當總統的時候,一直提要製造業迴歸美國,特朗普上臺以後,提出大規模降稅計劃,目的也是吸引企業迴流,刺激就業,尤其是美國中西部威斯康星和艾奧瓦州等“鐵鏽地帶”,這裡說的製造業,也不是低端製造業,因為在製造業全球化的今天,美國已經不可能讓鞋帽衣襪迴歸美國生產了,也沒有這個必要。

美國宣佈製造業迴歸,是希望擺脫經濟“脫實向虛”的狀態,通過吸引製造業的迴歸,提升高端製造業,並通過製造業的迴歸,改善美國陳舊的基礎設施。

去過美國的人都深有感觸,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的地鐵、拉瓜迪亞機場等,基礎設施老舊,連中國的一些縣城都不如,根本不能與美國世界第一的地位相匹配,這也是美國重提製造業迴歸的一個重要考量。

親對回答滿意嗎?快來留言告訴我吧。歡迎關注頭條號【小哥哥打算盤】,後續回答更加精彩,麼麼噠。


摩羯財經


美國近幾十年的問題是產業空心化,具體問題就是金融和互聯網兩個產業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導致其他產業相比之下不賺錢,而且較為低端的產業都轉移到海外去了,先是轉移到了日本,後來轉移到了東南亞和中國,現在又繼續往外轉移,可能下一步要轉移到印度。哪怕是我們熟悉的美國品牌,比如耐克等等,很多都是中國製造,後來又變成了肯尼亞和越南製造。

這意味著什麼呢?金融和互聯網是能夠小部分人就能影響大部分人的行業,比如說一個軟件只需要幾百個開發和運營人員就能夠上線,然而這個軟件可以供全球幾千萬人使用。這就有利於財富快速積聚,而淘汰掉很多不適用於這份工作的人。尤其是製造業外遷,一旦遷出去,一個工廠,幾千人的工作就會受損失,就會有這麼多人失業。這些人又不可能完全都進入金融或互聯網行業,這就導致美國產生了這樣一種現象,並不是經濟不發展了,實際上美國每年的經濟還有2%到3%的漲幅,而是窮的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這在全世界也是這樣,就說去年1%的人拿走了新增的82%的財富,這就是非常可怕的。

這樣下去,雖然美國還在變富,但是底層人民越來越不滿,社會就會越來越動盪,所以美國還是要極力把比較中低端的產業遷回來,以保證這些人有工作不至於餓死。


海匯觀潮


走在歐美街頭,經常看見扎著舌釘、目光迷離、無所事事的肥胖身軀晃來晃去。這類人怎麼可能有嚴謹的組織性、紀律性,怎麼能勤奮工作,他們一分錢也不儲蓄,透支消費,偏偏還要過好日子,看到中國靠智慧勤奮過的越來越好,就覺得對自己不公。

臺灣學者曾仕強教授經常講:歐美人頭腦簡單,他們看問題只有兩面,而中國人看問題有三個面,他們直線思維,不懂陰陽,只講力量,沒有道德,看來真是這樣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能吃苦、最勤勞的民族,不是之一而是唯一。也是智商、情商最高的民族,中國人思維進化的智慧、精妙程度是他們永遠不及的。文化學者高曉松也經常調侃說:看他們身上還有殘存有毛,根本沒進化好。

真理不在他們手上。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我們本來就是世界文化、經濟的中心,其實歐美的社會體制其實是有致命缺點,選舉更像鬧劇,看似公平,實則不公不科學,爸爸卸任總統,兒子又競選總統,丈夫卸任總統,老婆競選總統。因為每一個人是一個矢量,矢量1+1可以等於2也可以等於零,歐美那種制度等容易等於零。每個人的價值觀、權重和媒體影響力不一樣,一個講詩經古文學教授的一票能和一個目不識丁的搶劫犯的一票一樣嗎?為了選票經常做出匪夷所思的怪誕事情。例如美國的控搶問題,如果在中國,發生那麼多校園槍擊事件,早就解決控搶問題了,但是在美國,涉及到利益,在所謂公平的環境下,在一片七嘴八舌的吵鬧中就是解決不了校園學生持槍。從科學上講他們的社會體制不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也不符合矢量的累計最大化原則,熵只會越來越多。按照哲學學者吳伯凡的說法,如果一個社會組織熵越來越多,社會組織只會越來越混亂以至於解體。

目前看來美國最高決策者的水平實在不怎麼樣!根本沒有嚴謹性太隨意、兒戲化了。水平大約只相當於中國7人小公司經理水平而已。

中國一直是講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前幾十年的封鎖,中國只是越來越強大,根本就不怕什麼封鎖等等,中國只能會越來越強好。

沒想到他們那麼高大的人,竟然長著一顆嫉妒頻率很高的酸性小玻璃心,不論找什麼藉口加稅,樓下掃地大媽都看得出,本質就是他們不想看到我們越來越好!

講求大一統的華夏文明,儒家思想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讓大家都好,而不是我過得好讓你不好,我們站在道德高地,我們迴歸世界第一隻是早晚的理所當然的事情。

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出,無端經濟挑釁這件事是美國力不從心、衰退的徵兆和開始,就像一個病人,身體不行了難受痛苦才會這樣鬧和掙扎,這將是中美力量對比的分水嶺。

樓繼偉理事長講的好:對不懂孔子的人不必講仁義道德!用東北人的話說就是:不慣他毛病,他們想立棍,我們就把它撅了,用他能聽懂的語言教訓他,讓他灰頭土臉,從此全世界以後就知道,誰對誰錯誰老大。


正負對稱


你太膚淺了,該多看點書。

首先,中國從2000年左右到現在,之所以所謂製造業能夠蓬勃發展,那是因為大量外資企業的湧入,他們之所以選擇中國,有兩大原因:1、低成本,廉價的勞動力,實惠的稅率政策;2、中國龐大的市場,令他們趨之若鶩。要明白,第二點才是主因,你要知道,東南亞,北非,南美這些地方的成本更低,但是他們先選擇了中國。

其次,你要明白,沒有國家會討厭製造業,哪怕是低端製造業。當大量製造業移向中國的同時,歐美也沒閒著,他們有的小而精,高精尖的路線。你看,雖然世界上70%~90%的醫療設備(主要指核磁共振儀,CT機這些高端設備),以及大型客機90%的生產都在中國完成,但是哪個中國人敢說我們能自己造出來,我們連一家知名的醫療器械公司都沒有,就連低端的也盡是些OEM。

不要被近20年的發展衝昏頭腦,矇蔽雙眼,生活是變好了,但我們失去的機會也不少!


魯迅有點生氣


有媒體報道,大批美企正在從包括珠三角在內的中國悄然撤退,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正在搖身變為“美國製造”,其中包括消費品巨頭佳頓、卡特彼勒,耳機生產商Sleek Audio、玩具生產商Wham-O、福特公司等。

《紐約時報》也報道了同樣的現象,一些美企已經採取了一些小措施把製造業工作崗位轉回到美國本土,如星巴克、GE等公司。

中國的部分製造業投資也正在流向美國,據商務部數據顯示,到2015年,製造業已經超過金融業,成為中國在美直接投資的最主要的行業。無數跡象表明,美國正在重振製造業!

新一輪工業革命即將來襲,美國一直在重振製造業!

早在2009年,美國就先後發佈了“美國製造業復興法案”、“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以及“製造業創新網絡計劃”以支持製造業發展。

德國、法國也不甘落後,德國提出了“工業4.0”、法國提出了“新工業34項計劃”應對新工業革命的挑戰。2015年,為了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也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

雖然美國前後為重振製造業做了不少努力,但一直都沒有起色。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佔比的下降趨勢並未因美國“製造業復興”口號的提出而扭轉。

數據表明,1969—2014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在GDP中的佔比一直呈下降趨勢,從24.4%降為2009年的12%,此後開始企穩,在2012年回升到12.3%,2014年又下降至12.1%,並未因美國“製造業復興”口號的提出而發生扭轉。

但這回好像不一樣了。

美國正為重振低端製造業下猛藥

今年以來,美國讓製造業重新回國的決心變得無比堅定,並提出一系列減稅扶持等優惠政策。美國將對企業實施大幅減稅和政策鬆綁,使現行企業所得稅稅率從35%降至 15%,但會對把工廠搬遷到其他國家、僱傭其他國家員工卻想把產品售回美國的企業徵收高達35%的商品稅。

而最近受美國振興製造業政策的影響,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9月4日公佈,8月美國ISM製造業指數為61.3,創2004年5月以來新高,市場預期值為57.6,7月為58.1。

這是美國ISM製造業指數連續24個月高於榮枯分水嶺50,顯示美國製造業持續擴張。ISM數據公佈後,美元兌日元短線也上漲至111.396,美國ISM製造業指數發佈前報111.219。

根據美國諮詢公司BCG在2014年8月發佈的《全球製造業轉移的經濟學分析》,美國已經成為發達經濟體中製造業成本最低的經濟體,所以美國只要下決心,重振低端製造業並不會很困難。

不虛美國,中國也有《中國製造2025》!

與美國不同,我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是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目標指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上。

中國的製造業正發展面臨雙重擠壓,一方面是中高端製造業迴流發達國家,另一方面是低端製造業向其他勞動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轉移。所以《中國製造2025》將成為中國適應國際分工體系調整和國際競爭態勢變化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擺脫製造業“大而不強”現狀的必然選擇。

《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實施,將開啟中國製造業從大向強、從低端向高端的轉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