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新碶有位专门研究玻璃仪器高级工程师

在学生时代

我们会接触到量杯、量筒等实验仪器

这些仪器被统称为特种玻璃仪器

而今,这些仪器都可以轻易买到

但是其制作工艺

凝聚了一大批技术人员的心血

住在北仑新碶街道的胡佩庸

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80多岁的胡佩庸

从事玻璃仪器研究40多年

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今,他在耄耋之年里

将这些经验汇集成书

准备将此免费捐赠给北仑图书馆

“这些知识是人类共有的, 我需要把它留下来。”

01

二十多岁协助筹建研究所

攻克了三项玻璃制造难题

北仑新碶街道紫荆社区是一个老小区

胡佩庸退休后将家安在了这里

胡佩庸身材高大

染过的黑发中夹杂着银色

他坐在一张不大的书桌前

翻着一本泛黄的化工基础英语

望着书本中一行行字母

胡佩庸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1932年,胡佩庸出生在宁波,效实中学高一辍学后,他作为调干生考入沈阳化工学院。毕业时,他才20多岁,马上就投入沈阳玻璃仪器厂新产品的研制工作。

“当时要研究三种新产品,虽然有配方,但并不精确,只能自己试验。”研制工作非常辛苦,胡佩庸接手时,

没有厂房,没有人员,只能从头干起,“所有的试验只能通过一只试验炉调整,一点点调整配方,没有捷径。”

那时的胡佩庸每天以实验室为家,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调整配方不计其数后,硬是把三项新产品的研制难题给啃了下来。“与金属焊接的zc-11玻璃,能透过特定波长紫外线玻璃和微晶玻璃。”说起自己当初攻克的难题,胡佩庸还记忆犹新,掰着手指将这些都细数了一遍。而今,这些工艺早已用到了实际中。

在胡佩庸印象中,自己研究过最重要的玻璃产品当属浮子流量计。“这个产品应用很广,无论是军工领域还是民用领域都需要这个产品。”胡佩庸说。

“当年的国家轻工业部就把研制任务交给了我们单位,要求一年时间内研制出合格的产品。没有任何经验,一年内要完成,困难很多。”胡佩庸没有被困难折服,他找了7个技术员一同参与研究。“还是用我自己的土方法,一点点研制,一点点攻克。”说到这,胡佩庸将自己比作一只小蚂蚁,通过蚂蚁搬家方式,一点一点攻克难题。

当听到浮子流量计合格后,胡佩庸松了口气,产品质量并不比国外的差,还获得了当时国家计委和科委颁发的新产品二等奖

02

在研究上与人合力

修正了近百年的错误

众所周知,在玻璃量器上都有一道道刻度线,哪些要用虚线,哪些要用实线有着一定的制作规范,这叫做量器弯月面判读。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量器弯月面判读是沿用19世纪末的方法,当时这套方法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多为经验而流传下来。

80年代,国家计量总局组织北京、上海和沈阳的有关单位一同制定玻璃量器检定规程。对于量器弯月面判读问题上,大家引发了分歧。而胡佩庸通过实验论证后,发表了一篇《玻璃量器弯月面读数高度的计算》论文,通过论文,他指出了19世纪末的方法并不准确。而此时,当时另一位研究员李剑白则也通过数学方法论证,进一步确证胡佩庸的看法是正确的。最后,两人得出的结论得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T.C.48委员会认可,终于修改了这个从19世纪末的方法,沿用至今。

03

知识是人类共有的

我要把它留下来

胡佩庸工作4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玻璃制造工艺,也发表过许多论文,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

从去年开始,胡佩庸将自己工作心得和研究经验都写了下来,编著了一本名为《科学论文与译文选》,前后过程历时一年时间,今年6月份才正式完成。

翻开这本充满墨香的书

胡佩庸首先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作了总结

放在了书稿的开篇

紧随其后的则是玻璃仪器在制作过程中

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探索方向

为了让文章通俗易懂

胡佩庸还在里面配了各种公式和图表

甚至将一些实验数据附在末尾

方便阅读查询

据了解,胡佩庸的退休工资并不高,自掏腰包印了90多本《科学论文与译文选》,目前已经捐赠给他的母校和有关玻璃仪器制造的技术人员。

“知识是人类共有的,我不想把它带走,留下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胡佩庸说,他将把这本书捐赠给北仑图书馆,以帮助更多从事玻璃仪器制造的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