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溫暖觸感全面逆襲,《我的青春遇見你》勝在撫慰人心

一幅90年代的風情畫,一場三個家庭的生活秀曾執導了《別逼我結婚》《婚姻時差》的導演李木戈,擅長對都市情感題材的呈現與探討。無論是“老男孩”的情感歸宿,還是平淡夫妻的婚姻危機,o都被李木戈描摹得真切可感。著名作家滕肖瀾的小說《城裡的月光》,再次為李木戈提供了充足的故事養料。

李木戈很喜歡已經逝去的上世紀90年代:“那是個變化最快的時代,港臺流行文化洶湧進入內地,城市建設也在高速發展。正是在高速發展變化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永恆不變的情、普通老百姓面對時代變遷的適應,能最好的體現出來。”​

勾起回憶殺的服化道設置,成為《我的青春遇見你》給觀眾的第一個深刻印象。港臺音樂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因此有了《戀曲1990》和《風雨無阻》;還有一整套已經逝去的生活方式,如第七套廣播體操、需要插IC卡的電話亭、熱氣翻湧的公共澡堂,以及信號丟失後花屏的老電視。

與刻意地呈現亞運會等標誌性事件不同,《我的青春遇見你》用細節來折射時代變化。李木戈在採訪中揭秘稱,主創團隊為劇集做了一部“編年史”:“我們收集90年代每年的新聞,如97年香港迴歸,98年特大洪水,再把它們當做插曲插入到劇中。

一幅90年代的風情畫,就此展開,主角們也錯步登臺。《我的青春遇見你》挑選了三個背景迥異、階層不同的家庭。工薪族、個體戶、領導幹部,第一個過著緊巴巴的日子,有市井生活的侷限;第二個則是下海經商的先行者,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前行;領導幹部則有著天生的優越感,以及無處不在的強烈的門戶之見。

三個家庭代表著三種生活的橫切面

彼時,出國浪潮席捲全國,考託福成為社會時髦;炒股和出入五星級酒店,也成為流行生活方式;國企改制與人員分流,則帶來了社會變革中的痛點——總之,《我的青春遇見你》的主人公們,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最前沿,接受著破殼生長的時代雨露,也在飛速變化的社會中奮勇前行。

家長裡短中藏質感,瑣碎生活裡見真情

懷舊感與回憶殺,只是《我的青春遇見你》加了濾鏡的影視皮相。掩藏在上世紀90年代社會圖景裡的家庭故事,才是劇作最打動觀眾與網友的地方。


修路工陳也與門市部營業員李招娣,是90年代平凡人的愛情樣本。為了給李招娣驚喜,收入有限的陳也花100元買下皮鞋,而他的工資不過300;李招娣腳崴了,陳也甜蜜蜜地揹著李招娣回家,還不忘表白“跟我過一輩子吧”;餐館吃飯與人口角,陳也還是“護妻狂魔”,“對我老婆動一根毫毛,我弄死你”。

當所有人都覺得窮小子配不上她的時候,李招娣只用一句話擊破了所有的質疑,“每次我和他在一起就很高興”——在愛情速食化的年代,陳也與李招娣既有甜蜜溫馨,也不乏鬼馬意趣的生活日常,成為《我的青春遇見你》獻給當下年輕人的鮮活情感樣本。

氤氳在李有才與李招娣、李來娣之間的父女情,則成為了《我的青春遇見你》的催淚大殺器。父愛是什麼?對李招娣來說,是賣錯了鞋也不會忍心責備,是凝結了滿滿心意的紅燒蹄髈,是漂亮的短裙和時髦的高跟鞋;對李來娣而言,是四處追但從沒落下的雞毛撣子,是送別前不忍心掉落的淚水,還是就算氣結也要好好講道理的苦口婆心。

一封“嫁女信”,成為投擲在觀眾網友心頭的催淚炸彈:“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愛你,用不著那麼橫衝直撞,試著溫柔一點,你那麼想要幸福,那麼努力地去爭取,現在得到了就要緊緊地把握。爸爸永遠支持你,祝福你。”

不拒絕瑣碎生活細節,不刻意營造戲劇衝突,是《我的青春遇見你》的優秀之處。

沒有大起大落的跌宕劇情,也沒有車禍失憶的橋段,《我的青春遇見你》用濃郁的家庭氛圍、飽滿的細膩情感,完成了對生活本真的描述。此外,情感層次豐富的《我的青春遇見你》,還從多個角度來探討家庭關係:一心想要嫁入豪門的李來娣,碰上了“騙婚”的假老闆;學渣陳也生活在學霸弟弟陳昆的陰影下,還要面對偏心的爸媽——複雜卻細膩的故事,共同交織成調性迥異的情感曲線。

在苦難中堅守底線,在困頓中尋找初心

如果說懷舊質感是《我的青春遇見你》給觀眾的第一印象、煙火氣息濃郁的生活畫卷構成了故事主體,那麼隱藏在故事背後的溫暖價值觀,最終直指人心。

導演李木戈曾表示:“90年代是個讓人耳目一新的時代,那時候的人眼裡透著光彩,做事有熱情、有幹勁。我們希望藉助這一時代背景,探討人們該如何守住恆心,守住身邊不變的溫情。我們也想做一部悲憫的、能撫慰人心的生活劇。悲憫不是悲傷,而是人們在面對困境時,該具備的不卑不亢的處世態度。”


對待生活的達觀態度,在《我的青春遇見你》裡俯拾即是。在更衣室“改裝”的婚房裡,李招娣與陳也迎來了啼笑皆非的“洞房花燭夜”,好不容易趕走同事,卻又被鄰居“報復”,蒸籠一般的新房讓兩人不得不露宿街頭,最後“淪為”同事笑柄;當西餐廳風靡上海灘,李招娣買來牛排,給丈夫陳也下廚,雖然沒有餐廳waiter在側的服務,卻也要有燭光晚餐的情調——儘管生活不易、磕絆不斷,但在守望相助的日子裡,總有長久的陪伴與扶持,能讓人瞬間充滿溫軟的柔情。

《我的青春遇見你》裡的人物,大多有那樣或這樣的缺點:陳也是弟弟的救火隊員,是妻子面前的好丈夫,是朋友面前的義氣兄弟,卻眼高手低,無法兌現“一年就搬出更衣室”的承諾,託福失敗更讓人失望連連;李來娣“拜金”又“物質”,只想在五星級酒店釣得金龜婿;李招娣並非國營門市部的合格營業員,懟顧客懟領導,嬌氣的性格展露無遺;還有呆板學霸陳昆、偏心媽媽劉夢香、缺乏主見的蘇娜……

在這裡,不完美的人設,卻成為了故事推進的最佳助手。在不斷被歲月打磨的日子裡,他們上演著生活的悲喜劇,最終讓一片唱衰的輿情,呈現出驚天大逆轉。網友們感嘆著“過不去的都是前任,過下去的才是真愛”,“想觸碰又收回的手,才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也讓《我的青春遇見你》成為了“一開始以為很套路,追下去竟然有驚喜”的黑馬劇。

1989年,崔健在《不是我不明白》裡,感嘆“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歌詞裡泛著感傷與無奈;而在2018年的《我的青春遇見你》中,時代劇烈推演的90年代,卻呈現出溫柔且堅強的暖意。

就像片尾曲裡唱的那樣,“你會相信月光,照亮你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