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与重庆,如何走向“和解”?

从长期来看,随着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动显著加快,成渝双城间的联系将空前紧密,客观上也使主轴带上的城市要加强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实现城市群的崛起。

公元1997年,论干支是为丁丑,属牛,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气温较高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诸多意义深远的事件。邓小平逝世,克隆羊“多利”繁衍了后代,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开始……尤其对四川人来说更为特别,这一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批准设置重庆直辖市。

建设和管理三峡库区,在当时是重庆从四川“剥离”的原因之一,但分亦必“合”的机缘,却为日后重庆与四川省会成都——这两个城市之间的“竞”掀起了波澜。

这种双城竞合现象,在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下,像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群,在推进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开发开放的原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

跨越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浩叹“其地四塞,山川重阻”(《隋书·地理志》),的确是巴蜀地区最为显著的地理特点。

为了突破地理的封闭性,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在《巴蜀文化志》中称,巴蜀人民“变蜀道难为蜀道通,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与代价,终于打通了条条渠道,使巴蜀文化始终能与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交流与互补,不致成为一种封闭性的文化”。

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外来的人群与文化,经过内化,使之融入巴蜀原有的本土血液,再加以升华演变为巴蜀人民和文化的基因。对于共同拥有三千多年历史文脉的巴和蜀,这种基因总是推动着成渝双城的每一次华丽转身。

19世纪中叶,对于主要从东南沿海登陆和贸易的外国商人来说,农产品丰富、物美价廉的四川盆地是块未经开发的商业宝地,而位于四川最东边的重庆控制的长江水道是进川的最佳路径。重庆很快成了当时物资集散中心。

繁忙的码头交易带给重庆新的产业形态,庞大的金融服务网络开始出现,各类票号钱庄层出不穷。强烈的商业气氛,让重庆的城市气质在相对孤立封闭的西南城市里显得别具一格,也为现代银行业培植了土壤,重庆很快成为中国西南的金融中心,成为国民政府的财富中枢之一。

成都的优势在位于全国数一数二的优质平原地带,在农业时代就成为了四川最宜居的核心。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成都在90年代初期进行了“发展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的‘四高’产品作为支柱产品”的产业布局,工业与商贸业协同发展,第二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二产、三产占比迅速提升。

到1997年川渝分治后,成渝经济区内部尽管也有区域合作和商业合作,但总体而言,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的重庆与成都在全国的发展格局中,仍然是人口、资源输出地。

进入21世纪,中央于2000年正式出台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重庆和成都成为了这项政策中收益最大的城市。

过去,这两个城市主要靠输送劳动力、回汇工资来获得有限的市场机会。

现在,浑黄的长江水和青绿的嘉陵江水汇聚于上海上游2500公里处的重庆繁荣兴旺。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27亿元,同比增长9.3%。按中国城市经济总量排名,重庆冲入前五名。

另一方面,建于1940年、高27.5米的解放碑,虽然一直是重庆的精神地标,但1990年代以后就不再是市内最高建筑了。到2017年8月,重庆已建成41栋200米以上高楼,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

现在,由“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成都也按下了发展的快捷键,有效承接着东部产业转移。IT、集成电路、通讯设备、会展等行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成都产业提档升级。全市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5.9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889.3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逾385倍。

双城主旋律

川渝分治20年来,成渝双城对中国西部开发龙头地位的渴望,不仅出现在两地政府工作报告上的互学互搏上,坊间还一度出现了口水战。

“十来个重庆人闲来无事,开着大奔,手持索尼、佳能、尼康的大炮,为了一个共同的‘险恶目的’,深入‘敌后’捕捉成都街头‘脏景’。”

这个题为《48小时成都印象》的帖子在2004年很火。一群自称“巴虎”的重庆人制造的这起成渝口水战,创下新华网当年最高回帖纪录。这一网络事件,不仅体现了民间对川渝分治的不适,也反映了成渝双城博弈的热度。

事实上,缩短成渝双城之间距离,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从100多年前的川汉铁路,到1950年代的老成渝铁路。从2006年开行的成渝城际列车,到2009年成渝“和谐号”动车组运营,“成渝高铁”的开通。成渝两地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如今从成都东站出发,乘坐1小时28分钟的高铁,就可抵达300公里外的重庆北站。

除了铁路,成渝双城之间还拥有四条高速公路,其中,1995年9月建成通车的成渝高速公路是我国最早通车的高速公路之一。

时空距离虽然不断缩短,但由于成渝两地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产业政策的相似性,导致了相同产业在成渝两地聚集。这样,资源的争夺和扩张成为区域竞争的主题。

一方面,双城都要面对来自对方的压力和直接竞争,另一方面,在跨越到相互学习相互追赶中,双城也迎来了全面合作、角逐全球的新阶段,无论对城市建设,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下,双城之争与双城之比,已成为人们判断城市气质与城市魅力的习惯性切入点和话题点。

除了重庆和成都,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省(区)内出现了与省会并驾齐驱的城市,比如广州对深圳,南宁对柳州,福州对厦门,南昌对赣州,南京对苏州,合肥对芜湖,济南对青岛,石家庄对唐山,呼和浩特对包头,沈阳对大连,长春对吉林等。它们之间的联合与共享,取长与补短,竞争与合作,都在推动着双城的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看,推动成渝城市区合作一直是主旋律。2007年,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重庆市、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1 年,国务院在批复通过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勾画了“双核五带”的蓝图。2016年,国务院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成都、重庆“双中心”的设想。

“成渝高铁”的开通让成渝两地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图为2018年4月28日,重庆北站北广场站台上,乘车旅客登上列车。

互补差异性

“双中心”让成都和重庆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和解”,两城市不仅要学会吸收对方优点,还需要更多的合作与互补。目前,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转移。

重庆和成都都将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撑产业大力发展,力求打造成为跨国公司集聚地,两地承接国外、沿海产业转移的决心和力度都非常大。

在汽车产业方面,重庆作为全国龙头的地位已不可撼动。在重庆新鲜出炉的“十三五”规划中,汽车产业被列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在已成功吸引集聚美系、欧系、韩系、日系和本土五大车系的基础上,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形成产业集群。

而成都作为后起之秀,直奔产业高端。目前,已累计引进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等11家整车企业,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和加拿大麦格纳等 65 家世界500 强企业也纷纷落户成都。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庆和成都均将该产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英特尔去了成都,惠普则将工厂建在了重庆。而富士康在成都生产平板电脑,在重庆主推手机业务。

各种要素的聚集,使得成渝双城正在经历一个由产业结构趋同,到自然分工的过程。即使部分行业在两地的分布来看是比较相近的,但是行业内部的选择上还是按照两地的不同优势各有侧重。所以表面上看这样的聚集区内的分工造成了双城结构趋同,但实际上保持着差异化发展的局面。

成都是典型的消费城市,其电子、商业、轻纺相对发达,被定位为“科技中心”“文创中心”。重庆则在提升科技转化能力上下功夫,主要发展大机械、大化工,打造以装备为主的制造业基地,恰恰可以将成都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未来,重庆有可能发挥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全的优势,而成都则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让成渝间的汽车产业构建起全国最大、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二是综合交通枢纽。

突出的表现在,渝新欧铁路2011年开行,仅两年后,蓉新快铁开通。作为中欧班列的发源地,重庆的第一列渝新欧班列启动于2011年1月。2013年3月,货单上首次出现回程货,实现了所有中欧班列(重庆)中回程货“零的突破”。成都蓉欧快铁在2013年4月正式启动,随后开行数量迅猛上升,短短几年时间,从最初的两位数就增加到了过千列。

2017年06月18日,四川省达州市。由德国杜伊斯堡返回的一列“渝新欧”班列经过襄渝铁路四川达州火车站地段。

当然,合作中也有竞争。在《南风窗》记者采访中,两地的中欧班列的负责人也流露出担忧。比如担心原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到重庆当市长后,是否会针对成都的班列方案,加大重庆班列的力度。但事实上,人事变动不仅可以推动重庆经济发展,还为了推动“以重庆为点,带动成渝经济区,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竞争枢纽城市的过程中,双城都加强了对外开放、扩大了国际合作,拓展了国际“朋友圈”,带动了“财富圈”的不断扩大。

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下,成渝优势互补更凸现,将形成一个共赢开放的发展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在谈到西部如何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时,就曾坚定地表示,成都、重庆这样的中国西部城市,其实是一边挑着东边太平洋,一边挑着西边波罗的海,这个棋用活了,东西都有很开阔的伸展空间。

三是西部金融中心。

记者调查了解到,虽然成渝两地在各自建设金融中心上都成效显著,但成渝两地市场管理部门信息不共享、资质不互认和品牌不互认等,使得金融资源在两地之间难以顺畅流动,困扰着项目和投资的引进及顺利实施。

不可否认,以前在成渝双城间提产业融合时,概念太宽泛了,没有具体落实到哪个产业,缺少怎么融合的细节。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动显著加快,成渝双城间的联系将空前紧密,客观上也使主轴带上的城市要加强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推动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功能空间重构,疏解非核心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城市群的崛起。

随着成渝城市群加速融合,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城市,将逐渐从背向发展转向为相向发展。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子维 hzw@nfcmag.com

编辑 | 赵义 zy@nfcmag.com

排版 | GI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