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岛:修复翡翠心,静待海鸥归

海鸥岛位于番禺区东郊,是一座由珠三角河流冲积而成的独立沙洲岛。它被珠江主航道和莲花山水道所环绕,总面积34.6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7.96公里,

为目前广州南部仍保留有原生态的唯一大型岛屿,被誉为珠三角的“翡翠绿心”,岛内河网交错,拥有“芭蕉河汊鱼虾,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自然风貌。

航拍海鸥岛一角

海鸥岛村落开发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大自然探索和谐共处之道的历史。人们在这里筑围垦殖,兴修水林,改造不适应耕种的咸淡水环境;人们沿海种植红树林、营造湿地环境,希望未来有一天海鸥岛能重现海鸥翱翔之景。

探秘海鸥岛故事,我们要回到它的起点——人的聚居与生产生活。

航拍海鸥岛村庄

海鸥岛上共有四条行政村:海心村、沙北村、江鸥村、沙南村,它们的名字来都源于江河大海,“海”是指狮子洋,“沙”则指沙洲滩涂,“鸥”说的是沙洲上曾飞来成群结队的海鸥。

这些村落有怎样的故事?在与大自然打交道过程中,一代代海鸥岛民展现了怎样的聪明智慧?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小分队登陆海鸥岛,走进村落,了解这座岛的发展变迁。

渔船驶过海鸥岛渔村

三四百年前,来自珠三角各地的一批批疍民、逃荒者登陆这片新冲积形成的沙洲,筑围开发,开启了海鸥岛有人类生活居住的历史。

岛上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显示,海鸥岛上居民大多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迁入,姓氏繁多,来源地广,也无大族显贵,部分为疍民上岸搭寮棚居住。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数百年,岛上不入乡村建制,没有村名;无族长或保甲长,也无族谱,四个村现在没有遗存一间祠堂。

海鸥岛上沿海滩涂和浅水处种植红树林,构筑海上“绿色长城”

其中,海心村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因海鸥岛南北围筑围后,农民为便于耕作,逐渐定居而形成。沙北村的聚居也是连围成村。明朝初年,这一带由石楼村的陈姓逐步筑围开发,至上世纪50年代连成一片。沙北村有石沙涌(沙头)、勾镰(勾东、勾西)、集兴(东、西)、同乐、地玄(景会)、鬼斗、牛寮7个围。当时只称大沙,因该村处大沙之北,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沙北”。江鸥村、沙南村形成也是如此,人们在狮子洋中一片片沙洲上筑围开垦,聚居成村。

小岛垦荒记

▪淡水篇:建起水闸对抗咸水倒灌

海鸥岛上有两条“沥”(河涌)——江鸥沥和黄坭沥,两条沥与大海相通,曾经是岛内甘蔗船出岛通道。

海鸥岛属于大沙田区,每年农历九月后至次年二月雨水前,咸海水会通过两条沥倒灌入岛。在为期半年之久的咸水期内,植物不能生长,人畜不能饮用水源。

海鸥岛一处小景

淡水的定期缺乏,成了海鸥岛农业生产的第一个难题。江鸥村党支部书记麦锦明说,1958年9月,村民将江鸥沥、黄坭沥头尾堵塞,后来更是建起水闸,发挥了抗咸贮淡的作用,咸水期之前放水入沥,储存淡水养鱼增收,用于灌溉和农业生产,翌年清明节后再开闸放水。

▪台风篇:修起海堤反复修缮加固

淡水缺乏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另一大威胁——台风。地处出海口的海鸥岛一直是台风袭击的最前线。

“在我记忆中,1983年农历八月初三那一次最为严重,海鸥岛堤围漫顶、出现决堤,低洼地方顿成泽国。农作物受浸,耕牛冲走,房屋倒塌,茅房被毁,大批财物损毁,损失严重。”麦锦明告诉记者,为了应对台风侵扰,从1957年开始,海鸥岛村民开始修筑海堤,经过四次修缮加固,最初的泥巴石头海堤,变成了现在混凝土石头大堤。2010年,海鸥岛修建环岛路,海堤堤面宽8米,车道宽7米,绿化带宽1米,混凝土及石头建造而成,能较好防御强台风及洪水的侵袭。

“随着沿海城市不断建高楼,现在台风少了不少,政府对于台风预警和防御能力也大大提升,台风带来的损失也逐步减少。”麦锦明说。

▪交通篇:连起大桥告别孤岛状态

在老一辈居民口中,海鸥岛一直被叫做“孤岛”。而这座孤岛一直努力谋求与更广阔大地连通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这只折叠翅膀的海鸥才能飞起来。”

对于海鸥岛居民来说,有几个时间节点,是他们记忆特别深刻的,这些节点都与连通有关。

1981年,海鸥岛通电;1992年10月10日,海鸥岛自来水工程竣工,岛上村民结束了饮用咸淡水的历史;1996年3月8日,改写孤岛命运的海鸥大桥建成通车,改变了海心村只有水上交通的状况,这座孤岛也正式被官方命名为海鸥岛,并开始修建环绕全岛的海鸥公路;1997年9月10日,市桥至海鸥岛专线公交车开通,让海鸥岛更紧密地与番禺连接起来;1998年,海鸥岛连上了互联网。

虎门二桥横跨海鸥岛

记者了解到,海鸥大桥建成并通车,真正改变了海鸥岛的孤岛状态。1996年3月8日,海鸥大桥成功合龙,全长1380米,让整座岛上的村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当时,有人建议要收过桥费,我们村干部和村民都坚决不同意。过桥的都是村民和我们的客人,如果收费,谁还到岛上来,我们又该怎么发展呢?”麦锦明说,由于大家的坚持,终于换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免费大桥。

而在桥开通之前,岛上村民想出岛一次,要折腾一天的时间。“以前,从我们江鸥村出岛,要坐三次船,才能到石楼镇上。”麦锦明告诉记者,“没有这条路,海鸥岛真是一个孤岛。路通,则财通,原来的土地出租就每年每亩三五百元,现在升值为二三千元。农民自身价值也升值了,很多以前迁出去的人,现在都想迁回农村户口。”麦锦明说。

荒岛变身鱼米之乡

既有海鲜又有水果

得益于岛上多年来的垦荒改造,海鸥岛这座冲积沙洲充分释放了自己的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在海心村,今年60岁居民吕金木告诉记者,在番禺,沙北饭、江鸥菜远近闻名,“整个石楼镇,都是靠海鸥岛种的稻米吃饭。”另一位村民说起一个细节,“上世纪80年代,河涌里到处是鱼虾,平时煮饭都是先支起锅生上火,然后再去家门口的小河涌捞一网鱼虾,回来下锅也不迟。”

现在正是海鸥岛上释迦收获的季节

“海鸥岛是广州南部唯一还保留有原生态的大型岛屿,至今没有引入工业发展。”石楼镇工作人员介绍说,海鸥岛总面积为4.8万亩,其中有3.9万亩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是广州市水产品、水禽“菜篮子”生产基地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海鸥岛水产养殖面积约2.8万亩,水稻、水果、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约1.1万亩,由于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使其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特色农产品生长季长,人工种养殖业发达,滩涂物产丰富,特色农产品众多:海鸥岛麻虾、风鳝、花鱼、巴鱼、鲚鱼、腊鱼、鲈鱼、明虾、竹节虾、番石榴、木瓜、火龙果、大果甜杨桃等等。

等待海边树林长成

来日海鸥回家定居

海鸥岛到底有没有海鸥?不少村民给出的答案是曾经有过。村民为何这样说,记者在《江鸥村志》找到了证据。

在2005年编撰的《江鸥村志》中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岛上人烟稀少,每当春夏耕时,海鸥岛上,海鸥成群结队地在田里觅食。新中国成立后,全民动员起来兴修水利,1957年12月,修筑岛上四条村东隅狮子洋海堤,全长30.37公里,四村联堤防御,在联堤有前许多海鸥到此觅食,故命名海鸥大堤。1957年,岛民堵塞黄坭沥和江鸥沥,既抗咸贮淡,又养鱼增收(两沥共2800亩水面)。自此,人烟多了,农田水利建设好了,使用农药多了,海鸥少了,并不断移居他地,远走高飞了。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江鸥村下涌围(古代江鸥沙尾)南侧还有一座土名为“白鹤墩”的山岗,面积约45亩,墩高2~5米,中间一棵百年老榕树,周边竹林杂草丛生,每天晚上成群海鸥在此栖身。生产队播下谷种时,翌日即被海鸥觅食挞坏,重播谷种,它照样光顾。最后干部决定,砍掉老榕树,铲平“白鹤墩”,既保护谷种又扩大稻田面积。

《江鸥村志》中这样写道:“自此,成群结队的海鸥移居远去,永不回头。现只有零星的海鸥在海洋河涌水面飞翔觅食,但无处栖身,真可怜,这是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自我警醒反思的声音出现在一本村志中,令人感佩。

海鸥岛上沿海滩涂和浅水处种植红树林,构筑海上“绿色长城”

在众人眼中,海鸥岛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做得不错,但是海鸥岛居民仍不满意。为了更好保护环境,他们采取了多项措施。从1998年开始,石楼镇和海鸥岛四条村在沿海滩涂和浅水处种植红树林,构筑海上“绿色长城”,到目前仅江鸥村就已种植了300亩。“这几年,红树林的成活率已达到了90%。”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清洁工人用渔网清理江面的垃圾

除了种树,石楼镇还组织了一支由50名海鸥岛本地村民组成的保洁队,全年无休地沿海堤捡拾垃圾。番禺区石楼镇水务所助理工程师陈锦城说,海鸥岛处于珠江入海口,上游和狮子洋东侧的废弃物在暴雨和盛行风的作用下来到海鸥岛东侧,并随着潮汐现象堆积在堤岸石头上,目前,日均垃圾收集量仍达15吨。陈锦城呼吁珠江上下游地区共同协作,减少或避免将生活和产业垃圾排入河涌,改善水质环境。

海鸥岛上的保洁队全年无休地沿海堤捡拾垃圾

麦锦明说,近年来,江鸥村在上涌水闸下的一百多亩沙滩上,种植了各类树木,命名为“江鸥沙公园”。“现在,每年年底鱼塘放干水、晒塘的时节,会飞来很多白鹭啄食漏网之鱼,等沿海红树林和湿地景观慢慢长成,等那里树木成林,海鸥定会成群结队返回老家定居。”

统筹: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余骏扬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肖桂来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李波

视频: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李波、罗知锋、汪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