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不动!“洞察”号发回火星表面第一张照片

 央视网消息:历经六个多月的航行,跋涉了大约4.8亿公里,北京时间今天凌晨3点53分左右,美国“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抵达最终目的地——火星,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奥秘的任务。




目前,“洞察”号已经发回了火星表面的第一张照片。

“洞察”号在火星的“艾利希平原”着陆,全部过程在大约七分钟内完成。

降落过程中,它先是以每小时大约2.1万公里的速度进入火星大气层外缘;在距离火星表面大约16公里的高空,“洞察”号顶部的巨大超音速降落伞打开,随后,六个点火装置同时启动,使着陆器与隔热罩分离——这样确保了“洞察”号在短时间内急剧减速,具体来说,是在差不多两分钟内将时速降至大约1600公里;在与隔热罩分离后,“洞察”号的三条腿展开并锁定——此时,雷达系统启动,开始向火星表面发射脉冲信号,以测量探测器的高度和下降速度;而“洞察”号的机载计算机则对雷达系统反馈的高度、速度等信息加以运算,指导“洞察”号下降,并最终着陆。

 【新闻链接】“洞察”红色星球的“内心”

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指出,“洞察”号的科学研究已经掌握了火星现有的地表、大气层、电离层状态等“外表信息”,而‘洞察’号的使命是通过探索火星的内核,从而分析星球早期形成的历史,增加人类对地球起源的认识。

“洞察”号今年5月5号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

这个有着“三条腿、一根手臂”的新访客抵达火星后,展开两个圆形可折叠太阳能板,伸展机械臂,开始探测火星的地质构成。

它携带有三大“法宝”,分别是地震测量仪、温度测量装置以及“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这些仪器将帮助人们探究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核心深处,包括内核大小、成分、物理状态、地质构造,以及火星内部温度、火星震活动等情况。

与“勇气”号和“机遇”号这些火星探测器“前辈”不同,“洞察”号是固定式探测器,大部分科学任务将通过原地的钻探实验完成。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解释说,“原地不动”正是“洞察”号的独特之处,因为移动的火星车无法执行探测星球内核的任务,只有探测器长时间固定在同一个位置,才能准确搜集大量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