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40年——上个世纪川化投建全国首套三胺装置始末

青白江是“一五”时期国家在西南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川化,是继承了我国著名实业家、重化工奠基人范旭东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在乐山五通桥创办的永利川厂血脉,创建于1956年的国有特大型化工企业。她曾经是全国五百強企业,西南地区现代化工行业鼻祖和老大哥,成都人民的骄傲。然而近年来,和同行业一些大型国企一样,川化陷入一定的困境,也迎来了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2015年1月26日,随着一硝车间停车,川化青白江厂区全面关停。

但是,川化在中国化工行业的辉煌历史,尤其是她创造的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多个第一,依然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国首套引进的大型三聚氰胺成套装置,于 1984 年在川化建成投产。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川化的主导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原材料大幅度涨价,以化肥生产为主的生产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也许是历史的机遇,经过积极争取和努力,1981年国家计委原拟建在成都天然气化工厂的我国第一套引进大型三聚氰胺装置,最终由成都巿政府决定改建在川化。从此以后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几千名川化职工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套全国最大的三聚氰胺引进装置建设中。1984年12月9日凌晨3时29分,第一包“天府”牌三聚氰胺终于从包装线上落下。然而回首整个投建试车,由于外商在工艺和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过程却充满了惊险……

这套全国最大的三聚氰胺装置的技术和设备,是采取补偿贸易方式,从比利时柯比腊斯脱公司和克洛克纳公司引进的,设计能力为年产1.2万吨三聚氰胺。这个项目寄托着川化人的期望。刘资甫,时任川化总厂厂长;雷子良,时任川化党委副书记,义不容辞的担任了项目指挥部的指挥长和常务指挥长,整个川化人从上到下都投入到为装置早日建成投产这一目标上来。

首先是基建。当时建设处(即后来的建安公司)接到基建任务后,其党政领导立即召开战前动员会,号召职工以最大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经过层层发动,几百名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变压力为动力,决心在25个月的时间里拿下这项工程。工程于1981年12月2日破土动工,这以后的日日夜夜里,大家克服工期短、施工难度大、设备交货时间参差不齐等困难,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实行“责任区”包干、奖金与质量进度挂钩等办法,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用6个月时间安装管道22000米、设备仪表3000多台(套)的同类装置建设高速度,最终于1983年5月31日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使这项工程共为国家节省投资1000万元,企业少付利息600万元,并提前还清了全部贷款,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吃苦耐劳为国争光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青白江是“一五”时期国家在西南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图为1957年3月,朱德视察正在建设中的四川肥料厂(川化原名)工地。

接着进入下一步的试车工作。起初挺顺利,从1983年7月18日至9月6日不足60天的时间里,操作人员按计划顺利完成了设备单体、联动试车,为下一步更为重要的化工投料作好了充分的准备;1984年3月25日,三胺现场上,机器轰鸣,马达飞转。各种设备全部运转起来,总控制室内红灯绿灯闪烁,中方操作人员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按预定程序进行第一次化工投料,现场每个人的心情是那样紧张、兴奋和激动,似乎已看到了那洁白的三聚氰胺正从包装线上落下。

然而仅仅半个小时,现实就给人猛然一击:反应后的化工物料仅到气提塔系统后就再也无法进入下阶段的流程,气提塔打开后一堆堆白色浆糊状物质出现人们面前……这套装置尽管技术先进、料耗低、产量高,但却由于外商在工艺和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致使先后十七次投料试车都未能成功。在近8个月的时间内川化职工进行了17次冲击,均以失败而告终,大量的化工原料白白地排入地沟,此时外商已万般无奈,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症结。




争分夺秒的设备安装现场。

投料试车陷入困境……

一时间,巨大的压力向川化袭来,要知道每一次化工投料耗用的尿素及水电气等费用就达好几十万元,8个月中耗费了400万元的“学费”。此时领导心焦,职工着急。在这严峻形势下,川化领导与其他同志研究决定:依靠川化人自己的力量,对气提塔进行技术改造,用最短的时间内打通整个流程,拿出合格产品。



创业期艰苦奋斗的场面。

气提塔改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是现场调查、工艺计算、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安装的总体并涉及到流体力学、金属加工与制造学等多门学科。

1984年8月27日,是个星期六,这也许是专题负责人、教授级高工赖致知和他的同伴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天下午接到依靠川化人自己来解决问题的任务后,大家既兴奋有感责任重大,因为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之后,赖致知、周存惠、郑勤学、任岷及郭永川、杨秀珍等便投入工作,他们顶住阵阵热浪一头扎进闷热的实验室,不顾蚊虫叮咬进行计算、测试、对比,一个个数据,一个个环节都是那样严细认真,一丝不苟找到“塔内部件结构”这个至为关键的错误;并在12月17日这天以第4号厂长令立下另外“军令状”。

设计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图纸,设备厂更是换人不换机,通宵达旦赶制设备,不到一个月工夫由川化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气提塔运抵现场,为了保密,工人们等到外国同行下班以后才进行紧张的设备吊装。第二天他们上班时,设备已安装就位。尽管如此,对气提塔改造成功持怀疑态度的外方工作人员以“中方擅自改造气提塔”为由,拒绝负责三胺系统部分的开车指导。



生产中的川化厂夜景。

然而紧接着的化工投料给了他们无可辩驳和最响亮的回答——12月9日至25日,川化人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气提塔的成功改造,并打通了全部工艺流程,生产出了合格的三聚氰胺产品,显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聪明才智。

这是川化人大胆地利用自己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经过反复试验和理论核算,借鉴老系统铜液塔改造的经验,成功地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纠正了原主设备汽提塔的设计等重大错误,终于在第十八次投料试车中获得成功,于1984年12月9日凌晨3时29分,让第一包“天府”牌三聚氰胺从包装线上顺利落下……


川化厂内原有专用运输线,使用的是著名的北京型内燃机,是中国最辉煌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俗称“小北京”,全国仅有374台,如今仅存在照片和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