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為什麼把水席作為招牌美食?

小王子愛上狐狸


這個是傳統,洛陽人結婚使用的都是水席。記得當年剛開始搞牡丹花會時,外地人到洛陽,除了看牡丹,看龍門,白馬寺,關林其它就沒有啥活動了。

為了留住客人,讓中外嘉賓留下來,開始開發旅遊產品,蓋星級飯店,擴展牡丹園的種植面積。市政府也特意開發了洛陽水席,真不同飯店是試點。

民間水席和真不同飯店的水席適合洛陽人的飲食習慣,可外地人就無法適應這個酸辣的口味。這就再次開發,改良,外地客人滿意了,生意特好。但洛陽人還是喜歡傳統的口味……

快40年了吧,洛陽變化很大,變化很驚人。近幾年的公路建設,顯示了不一樣的領導班子,有點近似瘋狂…


洛陽車人


在洛陽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早晨一碗湯,神仙都不當;不喝牛肉湯,不算到洛陽。

到了洛陽,一提起喝湯,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老洛陽人早上見面的第一句是:“喝了沒有?”洛陽的早餐大部分都是湯,各種各樣的湯館遍佈全市各個角落。 湯在洛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世代相傳,情深意厚,堪為漢唐遺風。那到底洛陽為什麼會這麼多湯館呢?來這裡旅遊的人不免會有這樣的疑問。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洛陽人素來喜好喝湯,這湯湯水水也貫穿了洛陽幾千年的飲食歷史。據記載,在盛唐時期,女皇武則天在東都洛陽就提倡喝湯了,她本人就是個煲湯的高手,並且在宮廷內烹製出許多湯品。後來這些湯品的配方散落在民間,被百姓採用並進一部發展。之後河南一帶水、旱、蟲災不斷,有時顆粒無收,為了生存,只得糧食不夠水來湊,舊時有歌謠唱道:“清早稀,晌午湯,行黑兒碗底見月亮,”就是描述早年老百姓的艱辛。這就是湯的起源,絲毫不避諱什麼,這也許就是洛陽的湯文化——實在。

這種實在還表現在湯的製作和價位上。洛陽的湯好喝,源於做湯極有講究。一是熬湯要捨得花時間,往往是傍晚開始熬,整整要熬一個晚上;二是要捨得放佐料,湯鍋裡都有一個小孩兒枕頭般大小的佐料袋,裡面據說放有花椒、八角、肉桂、草果之類。當然每家的佐料裡面都有秘不示人的東西或祖傳的秘方;三是開始就要把水添夠,中間不能兌水,也就是老喝家所說的“原湯”,這也是湯行業中的行規。

洛陽湯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種代表,已經成了一種獨立文化現象,它符合歷史的發現規律,符合人民大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