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歐洲打了30年宗教戰爭,讓遠在東方的崇禎帝很痛苦?

司馬長史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歐洲30年戰爭,1618年--1648年,也被稱為稱為宗教戰爭,戰爭以法國為主的新教國家為一方對陣哈布斯堡王朝為主的天主教陣營,最後法國瑞典一方獲勝,確立歐陸霸權,哈布斯堡和西班牙在戰爭中實力大為削弱,作為主戰場的德意志各諸侯國損失最為巨大。

之所以說宗教戰爭讓崇禎帝很痛苦,歐洲大戰導致歐洲國家軍備加速,大把燒錢。西班牙等殖民國家將原來在美洲開發的銀元全部用來打戰,之前本來是用來與中國貿易的。

16世紀中國與西方的貿易,銀兩大量輸入成為明朝的主要貨幣。宗教戰爭造成明朝銀荒,繼而造成明朝財政緊張。

明政府財政緊張,迫不得已只得開始裁員節流,李自成就是這樣失去驛站工作,成為流民,最後變成暴民。

明清在遼東的最後決戰松錦大戰,也是因為財政緊張,迫使明軍冒險速戰,導致全盤潰敗。

但就此,就將宗教戰爭造成的銀荒,作為明朝失敗的理由,我不認同。

即便因為銀荒導致明政府的財政緊張,明政府的戰爭資源依然秒殺農民軍和滿洲。

個人認為,明朝的失敗由於崇禎帝和他的中央政府配置戰略資源不當,導致明政府在華北和遼東兩個戰場失敗。

舉個例子,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時期,應該算是第二次全歐大戰,再加上鴉片貿易,也同樣導致清政府財政緊張。

但清政府表現還可以,打敗了白蓮教起義軍、新疆叛亂和太平天國起義軍,在內憂外患中生存下來。


茶亭浪子


明朝初在成化、弘治年間大明民間認可白銀,使用白銀交易。張居正一條鞭法也要求把稅全部折算成銀子,大明銀本位正式確立。

西班牙也是銀本位國家,在美國殖民地發現大量的銀礦,製成銀元迴流歐洲。再通過歐洲對東方的貿易流入中國,到1640年(崇禎十三年)的時候差不多有5000噸。僅在崇禎五年,西班牙通過菲律賓殖民地流入澳門的白銀就有1400萬兩。

其實當初西班牙也非常害怕白銀大量流入遠方,為了這個事一度想放棄菲律賓殖民地。西方宗教戰爭中由於軍費緊張的確有的國家限制奢侈消費以限制白銀外流。

明朝後期財政困難有很多原因的,根本原因就是白銀大量流入,而只集中在少數人手裡。

大明海禁其實並不一定是錯誤的,如果用銅或者寶鈔作為貨幣,那麼朝廷就控制全國錢源,最後肯定不會有朝廷發不出軍費的情況。

但恰恰大明在禁海的時候商人私自出來,把大明大量商品外流,無論平民和朝廷根本得不到好處,錢只是掌握在私人手裡,因為商品外流,導致物價升高。(白銀流入就直接導致銅錢產值,農民手裡一般只有銅錢,財富進一步縮水,朱元璋時期一兩白銀=1000文銅錢,到來後來一兩白銀可以換1200—1700文銅錢)

這裡有兩個嚴重的後果,一個是朝廷收到的稅沒有變化,但是收上來的錢購買力下降,導致明朝財力相對萎縮,原來一兩銀子可以辦好的事,最後要多花幾兩,這是變相增加了大明的財政負擔。

另一個是平民的生活質量下降,因為物價升高,老百姓的稅收不變,但生活成本增加,最後百姓生活不下去,把責任都推到稅收上,認為政府多收稅讓他們生活不下去。

在財政收入不變,物價升高的情況下,朝廷為了彌補物價升高所帶來的財政虧空,把虧空轉加在農民身上,向農民加稅,直接讓農民造反。

其實禍害大明的是就是那些私下出海的商人,他們賺了大量的,如果朝廷向他們加稅的話,彌補財政虧空,向農民降稅,通過降稅填平農民在高物價上的支出,大明經濟才會健康。

大明在商業稅如此低的情況下,開海是不明志的,除非是朝廷壟斷外貿,禁止商人參與,如果參與就要收重稅,不然會嚴重破壞大明的經濟平衡。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魚麟冊的問題。

很多地方官吏為了從辦公經費中貪錢,使用了低質量的魚麟冊,導致一段時間後紙張缺失嚴重。在幾十年裡土地變更本身就有很大變化,但這些記錄土地變更作為稅收重要依據的東西,竟然無法使用。為此有的地方後來乾脆從幾十年的魚麟冊中照抄一份。

這一抄問題就大了,原因是地主的人可能變的一無所有,原來是窮人的人可能變的田地萬畝。但如果按原來的魚麟冊收的話,已經落為窮人的人,要承擔大量的稅收,而成為富人的人,反而不用交稅。

窮人都這麼窮了,怎麼會有錢交稅,最後只會無法收到稅,面對這種情況崇禎有錢才怪呢。

其實白銀流入多和流入少對大明來說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如何控制調節的問題。

可以大明沒有經濟學家,東林黨又反對收商業稅,最終私人出海帶回大量白銀,沖垮了大明經濟,最終讓白銀滅亡。

可以說大明是被白銀給滅國的,而不是其他原因。

天要使其滅亡,先讓其瘋狂,白銀引發的血案。——白銀滅國。


一號風手


這個角度很有意思,其實是反映了晚明社會走向全球格局的初步狀態和海外貿易對古代國家帶來的經濟影響。崇禎皇帝和歐洲三十年戰爭,看似八杆子打不著,實際上存在千絲萬縷的歷史關係。

缺錢這個事情,對人和對朝廷來說都是一個終極問題。

如果大致來說,從永樂皇帝朱棣開始小規模和歐洲做生意,朝廷財政就有一部分依賴於對外絲綢貿易和對外洋的通商,到了萬曆皇帝在位的時代規模達到了高潮。

白銀在明朝中後期逐漸成為中國的主導貨幣,美洲銀礦的意外發掘解決了中國當時的貨幣飢渴問題。從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約85%的白銀都產自美洲,那麼世界白銀產量的43%至57%都流向了中國。

嘉靖時期,隨著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朝廷收入的大宗之一就是貿易。有一個不復雜的統計,從萬曆元年(1573)至崇禎十七年(1644)的72年間,各國通過貿易輸入中國的銀元遠超過7200萬兩。自晚明中國與歐洲通商以來,中國白銀的供給大部分依賴於海外來源。

崇禎登基後,平均每年約合144萬兩左右,比起萬曆時期少了很多。本來按照西歐已經提高的消費水平,與中國的絲綢、陶瓷乃至手工藝品的貿易是能維持住晚明的財政的。

可憐而倒黴的崇禎皇帝,想要勵精圖治,不僅趕上了對外貿易疲軟,還碰上了氣候上的小冰期。歐洲三十年戰爭的爆發,各國上層貴族購買力下降,影響了明朝海外貿易額,造成了明朝廷收入的斷層。

很明顯,投射到國內,就是缺錢打仗,眼見民變四起,朝廷財政動力不足。不僅如此,日本的銀礦資源也不斷枯竭,導致崇禎皇帝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為了證明提問的牽強,我來做一下比較說明。歐洲30年宗教戰爭始於1618年,是神聖羅馬帝國天主教和新教的對立,引發了一場歐洲大戰。神聖羅馬帝國不是古羅馬那個帝國,實際是德意志第一帝國,主要戰場在現在德國境內。宗教戰爭促進了近代歐洲的形成,歐洲從此走向強盛。說戰爭影響了歐洲貴族的消費,是站不住腳的。

而崇禎1611年出生,歐洲戰爭開始時,他才七八歲左右。崇禎繼位當皇帝時,是1628年,歐洲宗教戰爭已經打了十年。

這十年,對應的是明熹宗做皇帝的七年,明熹宗就是那個喜歡做木工、重用魏忠賢,最沒出息的天啟皇帝。在熹宗期間,明朝是多災多難的,王恭廠爆炸就發生在這一期間,熹宗為此還下了罪己詔。

努爾哈赤在天啟元年就攻陷了瀋陽,這時的明朝已經是一團糟了。

崇禎1628年繼位,到1644年自縊,歐洲宗教戰爭依然沒有結束。但是看看出口的情況,明朝出口的大宗貨物是生絲、棉布等,崇禎年間出口絲貨的數量比萬曆年代出口的數量要多一倍以上!海外貿易的對象還有美洲、日本,可見對外貿易並沒有收到歐洲宗教戰爭的影響。

明朝缺錢是因為財富都囤積在皇家藩王、腐敗官僚地主手裡,明朝還缺糧食,凡是好東西明朝都缺。

所以說崇禎皇帝真正的痛苦是,摳不出有錢人的錢,把沒錢的人命都摳沒了。而皇家的錢沒花完,自己就上吊了!


龍濤的海闊天空


關鍵是小冰川期,氣溫寒冷,農作物大量減產,銀子再多不能當飯吃,崇禎再勤政也不能扭轉氣候。

所以,中國一定要注意週期性氣候寒冷的危害,未雨綢繆,避免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悲劇發生!


user8132701672818


孔孟之道儒家典術就像蠕動的驅蟲腐蝕了漢族血性,


認俄作父


自己的朝政都沒有理好,國家一片混亂,他還有閒心去為歐洲的宗教戰爭痛苦,難怪不得最後要自己掛死在歪脖子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