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区简介

硚口区

硚口区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之一、汉口的核心组成部分。位于武汉市汉口西部,东接长江,与江汉区毗邻;南滨汉江,与汉阳区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额头湾,北至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介于东经114°9′~114°17′,北纬30°34′~30°38′之间。

截至2016年,硚口区总面积41.46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62万人;辖11个街道;130个社区,1个行政村。 [1] 2016年,硚口区完成生产总值509.5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15年增长7.3%。


历史沿革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便于管理,汉口巡检司遂由汉阳迁至汉口,原由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联成的长街因驻扎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民国年间改称汉正街。至此,汉口、汉阳正式从行政管理上分离。

清雍正五年(1727年),汉口巡检司分为仁义、礼智两个分司,并置汉口同知署分驻,加强对汉口镇事务的分区管理。尔后,又演变为四坊,直到清末(1898年)建立夏口厅,汉口遂正式脱离汉阳,独立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夏口厅改为夏口县,汉口城区划分9个区,建国前又划为14个区。其中一、二、三、十四区在今硚口区境内。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汉,在夏口县区域内设立汉口市,区内建置沿革便反复隶属于历代汉口市政府和汉口特别市政府。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7月,中共武汉市第二区委员会成立。硚口境域相当于原汉正、武圣、宝善和中正区,后扩展硚口路以西,铁路以北的地域,称武汉市第二区。1950年11月,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成立,管理硚口片区。1952年6月,武汉市第二区改称硚口区,辖街道人民政府20个。1954年,街道人民政府改为街道办事处。1955年3月,硚口区人民政府改称硚口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城郊区界部分调整,原惠济区所辖罗家墩至上、下双墩、航空路一带划入区境。1960年至1961年10月,硚口区人民委员会改为硚口区人民公社。1961年10月,硚口区人民公社撤销,恢复硚口区人民委员会。1968年3月,成立硚口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2月,撤销硚口区革命委员会,恢复硚口区人民政府。 [2]

2000年底,硚口区辖10个街道。 [3]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硚口区位于武汉市西北部,汉水北岸。东与江汉区为邻,南滨汉水,沿河有15.3公里堤防隔汉水与汉阳区相望,西抵额头湾与东西湖区毗邻。介于东经114°9′~114°17′,北纬30°34′~30°38′之间,全区面积42平方公里。 [4]

地形地貌

硚口区地处江汉冲积平原,无丘陵山坡,地形平坦开阔,原为河湖水域,逐步填充,形成陆地,地面标高19~22米。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明显控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地貌为晚近期构造形成的堆积地貌形态。 [5]

气候

硚口区的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240天)。春秋各60天,夏季最长为125天,冬季为120天。常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1]

水文

硚口区以汉水为主体,河有黄孝河(历史上有玉带河、广昌河、新河),湖有后湖、张家湖、张毕海、竹叶海。 [5]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截至2007年,硚口区动物有鲭鱼、草鱼、鲢鱼、鳙鱼、猪、牛、鸡、鸭、鹅、马、骡、驴、羊和免。 [6]

植物资源

截至2007年,硚口区植物有雪松、樟树、广玉兰、法桐、碧桃、扬州红、松柏、大叶黄杨、紫薇、木槿、夹竹桃、桂花、碧桃、金丝桃、月月红。 [6]

行政区划

城区

1952年,硚口区有20个街道,街道设街人民政府。1954年,改为街道办事处,作为硚口区政府的派出机构,1956年,街道调整为16个。1957年元月,汉桥区的长丰乡一部分划入硚口区,后增设了韩家墩街道,全区共有街道17个。1959年,调整为9个。1960年,人民公社化时设8个分社。1961年6月,恢复14个街道。1970年,建有12个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名街道办事处,仍为12个。1986年,建立易家墩街道,至此全区共有13个。

2000年9月,经过调整,将原汉正街街道更名为崇仁街街道,将原利济、三曙、新安、宝庆4个街道合并后,成立汉正街街道。2000年底,全区共有易家墩、韩家墩、宗关、汉水桥、宝丰、崇仁、汉中、荣华、六角、汉正10个街道。

郊乡

民国时期,长丰一带属张公区。

建国后,成立长丰区公所。1949年12月,成立三合、罗家、四联、舵落、竺台5个乡。1951年5月,长丰区合并至第七区。1955年2月,将长丰乡转交由汉桥区管辖。1958年4月,经过调整,成立西郊大社,辖9个大队;8月,西郊大社划为东西湖蔬菜三场。1960年7月,蔬菜三场划归硚口区,称长丰乡农业管理区。1964年8月,长丰地区再次划归汉桥区。

1976年,长丰人民公社交由洪山区管辖。1985年1月,长丰乡划归硚口区管辖。至2000年,长丰乡下辖13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 [3]

截至2014年10月31日,硚口区辖11个街道:古田街道、韩家墩街道、宗关街道、汉水桥街道、宝丰街道、荣华街道、汉中街道、汉正街道、六角亭街道、长丰街道、易家街道。共有138个社区,11个行政村。 [7] 政府位于荣华街道沿河大道518号。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全区户籍总人口527593人,其中,农业人口577人,非农人口526989人。 [1]

民族

截至2014年,硚口区已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畲族、高山族、水族、土族、纳西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塔塔尔族。 [1]

经济

综述

2014年,硚口区完成生产总值509.56亿元,按可比口径(下同)比2013年增长1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30.40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379.16亿元,增长10%。第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0:75.0调整为25.6:74.4。2014年末全区登记失业率3.4%,比2013年低0.4%。 [1]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2014年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比2014年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2014年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2014年增长10%,招商引资总额同比2014年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2014年增长9%。 [8]

第一产业

硚口区的农业集中在西北面的长丰乡。

1957年底,长丰乡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52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42%。

至2000年底,全乡蔬菜种植面积仅剩2887亩。蔬菜达18500吨,产值达423万元。2000年底,长丰乡共有鱼池3360亩,从事渔业的劳动力283人,全年产鱼1900吨。鲜鱼总产值达601.46万元,是1984年的3.9倍。 [6]

第二产业

2014年,硚口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4.4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36亿元,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10.8%;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和其他经济类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42亿元,增长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55.9亿元,增长9.3%。截至2014年底,全区共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65496个,从业人员263958人。 [1]

2015年,硚口区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149.66亿元,同比下降3.9%,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0.02亿元,同比下降2.6%。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累计达到97.6%,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品库存、积压少,产销衔接良好。 [9]

第三产业

2014年,硚口区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全年商业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46亿元,增长12.0%。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33亿元,增长12.5%;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完成206.14亿元,增长10.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497.70亿元,增长12.5%;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3.62亿元,增长6.6%。截至年底,全区共有注册商品交易市场90个,商业从业人员10万人。 [1]

硚口区

2015年1—12月,硚口区97户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1.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增速较上年减少30.8个百分点。从户数上看,企业户数较去年同期减少3户。 [10]

从总量上看,营业收入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5.16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84亿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35亿元),三个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比重达85.1%。从经营效益上看,硚口区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7.6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7.3%,低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其中盈利能力偏弱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润率-33.0%),房地产业(利润率-12.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利润率-7.7%)。 [10]

社会

科学

2014年,硚口区共有科研机构13个,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7

项。全年专利申请583项。截至年底,全区累计获批高新技术企业30个,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9.95亿元,增长10.4%。国家级孵化器(武汉三新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全年新增孵化面积5.07万平方米,截至年底,孵化器总面积达23.79万平方米。全年技术市场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6项,合同成交额2.7亿元,增长12.5%。 [1]

教育

2014年,硚口区共有幼儿园59所,在园幼儿15039人,

比上年增长3.8%;小学40所,在校学生31003人,增长1.1%;普通中学23所,在校学生219.3人,下降1.9%;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4589人,增长2.5。全年新建、改建中小学校竣工面积22499.62平方米。6—11周岁人口入学率100%,12—14周岁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无辍学,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0.02%。初中毕业生合格率99.1%,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8.9%,其中一批本科上线727人,比上年增加65人,本科上线2124人。 [1]

文化

2014年,硚口区共有区属文化事业机构5个,其中,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23万册,从业人员50人。全年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50项(次)。全年文化市场管理稽查覆盖率达100%,音像制品案件查处率100%。2014年,区文化馆选送参加文化部组织的第十二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的代表获优秀个人组织奖、十大名票奖;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第十二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湖北选拔赛,获优秀组织奖;参加2014武汉市琴台之声音乐大赛获组织奖。 [1]

卫生

2014年,硚口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9个,其中,医院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5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7个;有卫生技术人员医护人员为14461人(药师和技师没有进行网上管理无法统计),其中执业医师4186人;有医院病床1155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5.04人、医院病床13.91张。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99.31人/10万人,儿童免疫接种率99.7%,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100%。 [1]

体育

2014年,硚口区共开展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25次,参加活动人员15万人。体育人口达到44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2.1%。组队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266人次,获得金牌70枚、奖牌124枚。代表武汉市组队参加省运会乒乓球项目比赛摘获金牌13枚、银牌3枚,以团体总分219分取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双料第一的好成绩。 [1]

交通

月湖桥

硚口区内6座桥梁横跨汉江,分别连通京广铁路、武汉内环线和中环线,辖区内5条主干道和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贯通全区。硚口区紧邻汉口火车站,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区内107国道连通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硚口区位于武汉市汉口西部,东接长江,与江汉区毗邻;南滨汉江,与汉阳区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额头湾,北至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

江汉一桥、江汉二桥、晴川桥、月湖桥等纵向启开汉口大门,分别连通京广铁路、市区内环线和中环线。城区路网发达,沿河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等主干道及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层级横向贯通全区。地理区位独特,紧邻汉口火车站和天河国际机场。107国道、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划过区郊,铁路、水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十分便捷。

旅游

保寿桥

又名玉麟桥,建于清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位于现汉正街保寿巷46号。该桥曾是山陕会馆往返后湖的必经之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陕水烟号商人集资重修。重修后的保寿桥是两墩三孔平板式石桥,麻石桥面,两边为5档6柱,密封式石板护栏,每档由两块石板嵌成,3排条石板铺成桥面,桥宽丈余,长三丈。在青石桥栏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酉秋月山峡水菸众号修建”,另一面刻有“保寿桥”3个楷书大字。此桥至今保存完好,建国后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兴起后,保寿桥被商业铺面所占。 [11]

辛亥首义烈士陵园

位于江汉区利济北路71号(武汉市第一医院对面),占地面积427.2平方米,正中为“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墓碑,墓碑后面为墓冢。墓园后墙中有武昌起义浮雕,左刻“国魂不死”,右刻“天下为公”,均为孙中山所书。1911年11月l日汉口失守,战时总司令黄兴率民军反攻汉口,史称“汉口保卫战”。11月16日,黄兴命令工程营在汉水架设浮桥,以炮火掩护强渡汉水,向玉带门(今硚口路一带)发起攻击,17日民军攻至玉带门一带。在反攻,起义军民沿王家墩、玉带门从左翼进逼清军。遭到隐蔽在树林中的清军伏击,清军用机枪向起义军民猛烈扫射,一大批壮士英勇牺牲。后由红十字会及善堂联合会等组织出面收埋,连同歆生路(今江汉路)至济生堂(三民路)一带战役阵亡军民共约2000人,合葬一处,建立公墓(俗称“二大堆”),后又合建为一大冢。辛亥首义烈士墓自1911年建立至今,曾迁移二次。l919年为修建一条沟通现解放大道连接航空路的碎石土路时,由于烈士墓正处于路中,遂将烈士墓东移,即现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部大门内侧。后武汉市第一医院修建住院部时,又将烈士墓移至现在墓地。1956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1]

山陕会馆

亦称西关帝庙,坐落于循礼坊夹街后(今全新街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山西、陕西两省商人筹建,曾毁于咸丰四年(1854年),重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竣工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馆址西起全新街,东邻药帮大巷,南至关帝街,北抵长堤街。建筑宏伟,时为汉口诸会馆中较大者。由于馆内修有大殿,供奉“关帝”,所以又称为“西关帝庙”(汉口花楼街以东有规模较小的东关帝庙)。

清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平军攻进汉口后,洪秀全曾在西关帝庙内住了10多天,指挥进攻武昌的战斗。20世纪20年代,会馆改为汉口市第二小学。抗日战争武汉沦陷时期,日本侵略军1个小分队曾驻扎庙内,庙内的建筑物和用具因此毁坏不少。抗日战争胜利后,汉口市警察三分局设在关帝庙。武汉解放后,此庙曾作为公安派出所的驻地。1951年,被市民政局所属的慈善机构联合会接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庙的前部分被改建为民房和商店,后部分改建为艺华五金工厂。艺华五金工厂迁走后,属东方五金厂和武汉开关厂厂房。1985年后,成为全新街市场。 [12]

怀庆(覃怀)会馆

怀庆(覃怀)会馆,亦称药王庙,位于全新街药帮二巷。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河南洛阳商人在三皇殿内建药师会馆。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扩建成怀庆会馆。会馆建筑宏伟壮观,黄瓦绿檐、金边,绘有云头小狮花纹,共分为前大殿、后大殿和三皇殿3个部分。前大殿的对面有1个戏台,戏台前面是朱红雕花的弧形看台楼,楼上设女座,楼下设男座。

1951年,庙内文物全部交给善会联。“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内仅存的少数古代字画被一扫而空,造反派击毁1个石狮子和1条石龙。另1条石龙在改修药帮巷小学校舍时遭毁坏。仅存1个石狮子现存于药帮巷小学右侧1间民房里,3块地契碑记和雕凿有小狮花纹的1条石横梁在药帮巷小学后院内。 [12]

阳明书院

即绍兴书院,位于汉正街余庆里、石码头一带。清末由浙江绍兴商人兴建。书院建筑宏伟,梁柱均用白石筑成。《汉口竹枝词》云“一镇商人各省通,各帮会馆竞豪雄;石梁透白阳明院,瓷瓦插青万寿宫”。辛亥革命期间,书院被焚。后在此修建文化电影院。 [12]

著名人物

叶文机(生卒年不详)安徽徽州人。武汉老字号“叶开泰”国药店创始人。 [13]

汪玉霞(?—1741年)女,原名蔡玉霞,“汪玉霞”老字号创始人。 [13]

刘木堂(?—1888年)刘开榜(1892—1944年)刘木堂,湖北汉阳人。“老大兴园”酒楼创办人。 [13]

苏文受(?—1890年)湖南长沙人。老字号“苏恒泰”伞厂创始人。 [13]

师维善(生卒年不详)英国人。英国医学士。基督教传教士。受英国基督教危斯理会(Wesleyan Mission,后中译名循道会)派遣,清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十七日,以传教医生身份抵达汉口,为华中地区第一个传教医生。 [13]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人。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 [13]

昌智仁(1876—1909年)武汉著名小吃“面窝”的发明人。 [13]

杨格非(Griffith John)(1832—1912年)英国人,原名杨约翰,又名杨笃信。牧师。 [13]

密昌墀(1852—1919年)字丹阶,号孑公,湖北汉阳(今属武汉市东西湖区)人。幼年家贫苦读,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举进士,任山西徐沟知县。勤于民事,常轻骑简从下乡察访,因而有“密青天”之誉。 [13]

宋炜臣(1866—1926年)字渭润,浙江镇海人。民族实业家。 [13]

陈定一(1905—1926年)字学灏,硚口人。革命烈士。民国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二年秋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并加入校内进步团体湖北人社,后为该社主要负责人之一。 [13]

徐世明(1890—1927年)浙江上虞人。中共地下党员。民国十一年(1922年)参加革命,同年五月在大冶钢铁厂加入中国共产党。 [13]

孙保基(1907—1968年)字君植,又名宝基,江苏无锡人。民族实业家。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