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圈內人”今年少了誰?

2018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在白宮與白宮辦公廳主任約翰·凱利交談。(新華/路透)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王宏彬)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8日確認白宮辦公廳主任約翰·凱利今年年底將離職。凱利成為又一名告別白宮的特朗普“圈內人”。總統任內人事調整是常事,但特朗普就任以來諸多關鍵職位換人,相對更為頻繁,引人關注。以下是今年以來主動辭職或被解職的美國高層官員。

——白宮辦公廳主任約翰·凱利,12月8日確認年底離職。

凱利現年68歲,海軍陸戰隊退役四星上將,在特朗普內閣最初出任國土安全部長。去年7月,凱利調任白宮辦公室主任,接替賴因斯·普里伯斯。

美國媒體爆料,普里伯斯受到孤立,被“架空”。通常情況下,白宮辦公廳主任扮演“中間人”角色,聽取白宮絕大多數工作人員的報告,而後上報總統。特朗普就任後,大小幕僚直接向特朗普本人報告,不再經由辦公廳主任。媒體記者甚至不清楚誰在向普里伯斯彙報情況。

媒體報道,普里伯斯去職後,特朗普之所以選定凱利,是因為看重凱利的軍人出身,希望他能改變白宮管理混亂的局面。

凱利改善了白宮西翼行政辦公樓內的“風氣”,卻得罪了總統幕僚以至總統本人。特朗普今年11月接受採訪時說,凱利“到某一個時刻會想離開(白宮)”。

——前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11月7日辭職。

塞申斯。(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塞申斯是最早支持特朗普競選總統的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一度充當特朗普的顧問。特朗普當選後“提拔”的第一人就是塞申斯。只是,塞申斯去年3月為避嫌,主動宣佈不介入“通俄”調查,而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米勒主持的這項調查讓特朗普處境被動。

特朗普公開對塞申斯“撂挑子”表達不滿,稱後悔當初提名塞申斯出任司法部長。今年11月國會中期選舉結束後,白宮和內閣人事變動,塞申斯第一個“走人”。

塞申斯一頁紙辭職書沒有提及特朗普姓名,只提及他出任部長期間盡職盡責,辭職是“應總統要求”。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妮基·黑莉,10月9日確定離職。

黑莉。(新華/路透)

特朗普10月9日在白宮與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一同與媒體記者見面,宣佈黑莉今年年底離職。

黑莉46歲,是印度裔美國人,曾任南卡羅來納州州長,2017年1月出任美常駐聯合國代表,先前沒有參與國際政治的經驗。

黑莉被視為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在聯合國的代言人,多次發佈美國“退群”國際協定或條約的消息,為特朗普政府針對伊朗和朝鮮採取強硬政策辯護。

黑莉宣佈離職的時機、原因以及今後去向引發諸多猜測。

黑莉解釋,離職並非出於個人原因。她搶在記者發問前宣佈,不會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競選,她屆時將支持特朗普競選連任。

——前環境保護局局長斯科特·普魯伊特,7月5日辭職。

普魯伊特。(新華/法新)

作為氣候變化懷疑論者,普魯伊特獲特朗普賞識。這名在保守派眼中“頗為給力”的內閣成員爭議連連,受到違規使用公款、利用職權為親屬牟利等指認,接受聯邦政府和國會十多項調查,最終在批評聲中辭職。

就任美國環保局長後,普魯伊特放鬆對能源行業和傳統制造行業監管,廢除奧巴馬政府推出並遭不少能源企業反對的《清潔電力計劃》。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有普魯伊特遊說的影子。

——前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3月13日遭解職。

蒂勒森。(新華社記者鮑丹丹攝)

特朗普3月13日在社交媒體“推特”宣佈國務卿換人的決定。前一天,蒂勒森在非洲訪問,提前結束行程、返回美國。

特朗普與蒂勒森失和是公開秘密,雙方矛盾集涉及一系列焦點問題,如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朝核處置、阿拉伯盟國之間的糾紛。另外,特朗普與蒂勒森的理念和個性相去甚遠。美國媒體多次傳出蒂勒森打算辭職的消息。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特朗普當初任命蒂勒森,原本屬於“實驗”,先前沒有過美國總統任命在政治和軍事領域毫無經驗的人出任國務卿的事例。鑑於特朗普本人同樣沒有這類閱歷,他希望蒂勒森能把企業管理經驗應用到外交領域。

蒂勒森在遭解職當天發表告別演說,表示他“要回歸私人生活,做一名普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