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之最兩江總督陶澍:為何被皇帝捕風捉影?

在清朝268年的統治中,兩袖清風的清官寥寥無幾,而貪官則多似過江之鯽,後代文人總共推選出了40多位清官,其中最出名的是嘉慶道光年間的兩江總督陶澍,他究竟憑什麼上榜?

陶澍(1779~1839)

陶澍(1779~1839),字子霖,一字子云,號雲汀、髯樵,湖南安化縣小淹鎮人。

巧懲送禮

嘉慶二十年九月,陶澍奉旨巡視江南漕務。當時辦理漕政的官員,大都貪汙勒索,是清王朝的一大弊政。

陶澍離京後沿途明察暗訪。一個月後,他抵達江蘇清江浦。

一聽說巡漕大臣來了,辦理漕政的官吏大都前去拜訪送禮。陶澍以旅途勞累為由,一個也不接見,但將禮物全部收下了。

10天后陶澍已掌握了漕官史的清廉或貪賄狀況,宣佈接見所有辦漕官吏。

升堂後,師爺宣讀了送禮官員名單的禮品禮金後,貪官們滿頭大汗,不敢抬頭。宣讀畢後,陶澍一拍驚堂木,針對送禮的官員說:“爾等憑俸祿哪有上千銀送禮,分明是敲詐勒索,貪贓肥己。今日暫不治爾等的罪,但所送財禮全部沒收,發回地方作為修書院經費。”

然後,他對全體漕官說:“各處所欠漕糧,限一月之內交割清楚,違者從嚴懲辦。”一個月後,陶澍再次升堂議事,宣佈將所有官員分為三等:凡漕糧任務如期完成,又未送禮的定為上等,申報朝遷,官升一級;漕糧任務完成好,但送了禮的,記過一次,定為中等,不獎不罰;對兩名自認為有後臺稱病不理漕務,又有貪賄行為的官員,定為下等,革除官職,強令變賣家產,賠償歷年貪汙欠的漕銀。

這樣一來,漕務大有起色。特別是漕官不敢再貪汙勒索,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

正己正人

陶澍在廉政建設上取得了令人屬目的成就,而在他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注意以身作則的,“要半文不值半文”正是他的座右銘。

道光八年(1828)二月,吳淞江治理竣工,陶澍去驗收,屏棄轎輿,雜在人們中徒步檢查工程質量,親自用水尺丈量內外,慰問修堤父老民工,使人感到他沒一點官架子。

這樣忙到二更才回旅邸,見到為他辦了豐盛的酒席,立即責問:“誰辦者?”經辦人只好回答,過去向來是這樣招待檢查上司的。

陶澍卻令撤席,併為此下了禁“從者敬酒食”的禁令。陶澍為政清廉,對下屬也是管束很嚴的,當時人民就傳說“陶文毅督兩江,嚴禁僚屬冶遊。

他這種嚴要求,給部屬帶出了好的作風。原江寧知府愈德淵在他下面任鹽運使。愈德淵初到揚州接任,運庫如洗,經過他勤政精治,第二年就有三百萬兩積累。離任時,自己卻兩袖清風。接任的李廉訪也是一塵不染,諸務肅然。

以石孝母

陶澍在任職期間曾屢次把自己的俸銀舍施給那些無家可歸的災民。他平時有個癖好,就是喜歡石頭,當他在野外看到奇石時,會想方設法把它們搬回家中。

兩江總督府設在南京,他一有空就到雨花臺去玩,順便採集一些雨花石,日子久了,就裝滿了十幾個箱子。

一次他在經皇帝批准回湖南省親時,心想沒有什麼好東西孝敬老母親,就裝滿了10多箱好石頭,讓老母親好開開眼界。

然而,道光皇帝在陶澍離開南京回鄉省親後,就接到了江陰知府的密報,稱陶澍任兩江總督以來,大肆搜刮民財,金銀珠寶多得連總督府也堆放不下了,故藉此次回家省親之機,用大官船裝了十幾只大箱子回去。

道光皇帝聞報,信以為真,想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清官竟會是一個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龍顏大怒,不問青紅皂白,立即下了那道聖旨讓欽差去查辦。

當道光皇帝得知陶澍千里回家省親,孝敬母親的竟是一箱箱的頑石,又聽說他散銀救災民,心中十分感動,又派欽差送去了三千兩銀子,算是對他的獎賞。


但陶澍分文不用,依然是粗茶淡飯,他將這錢一部分用來接濟貧苦鄉民,另一部分在安化縣興辦了48所義學,自己分文不留。

陶澍的清正廉潔之風,在當時就是有口皆碑的,他的懲貪的方法雖然很巧妙但突破了認知的底線,曾經歷被皇帝捕風捉影說成是貪官,雖如此,結果卻是群眾能判斷是非,愛憎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