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小芳”们:那些关于北京女知青的如烟往事

电影《美人草》剧照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

你和我来到小河旁

从没流过的泪水

随着小河淌……

李春波的一首《小芳》,流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单位一位同事对这首歌可谓感同身受。他作为北京知青到云南插队时只有十五六岁,等回到北京已届不惑之年。这位同事在云南上了大学,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娶的是当地的白族姑娘,巧的是她的名字也叫小芳。

我对知青的印象始于童年。记得是我刚记事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几个穿戴齐整的北京知青,他们不知道从哪儿弄到了一网兜鸡蛋,请母亲帮忙炒了吃。那时候鸡蛋是极其稀罕的东西。母亲用自家油、大葱给知青们炒好了鸡蛋,他们用我家的碗一人盛了一碗,坐在板凳上吃。我那时有五六岁吧,坐在炕上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吃,口水都流下来了。我盼着他们能剩一口给我,但知青们最后把炒鸡蛋吃得一点渣都没剩下,也没说个客气话,甚至都没抬眼看一眼我这个小孩。这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那天晚上炒鸡蛋的香味至今飘散不去。后来想想,那时的知青也不过十六七岁,哪里懂得什么人情世故。

那时,北京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我家的炕围子(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室内墙壁装饰画)上面,请画匠用油彩画了不少风景画,有北京天安门、颐和园、武汉长江大桥等,我最喜欢的是天安门和颐和园。少年时代的我经常或蹲或坐或躺在炕上,用手摩挲细细品味壁上的画,神游祖国大好河山。那时觉得北京是遥不可及的地方,仿佛一辈子也去不了。

女知青老照片

后来,我知道了在我家的这个小镇上,插队的北京、天津知青还真不少,据地方志记载,在我家乡落户的知青有516名之多。上世纪八十年代知青大返城后,有部分与当地人结了婚的北京女知青留了下来。她们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小芳”吧。

我的高中英语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姓彭,名字中也有一个“芳”字,一口京腔,快人快语。她嫁给了我们学校的校工。她儿子和我是同班同学,后来根据政策落户回到了北京,而彭老师和爱人仍留在我的故乡。后来我的这位老师进了县领导班子,主管教育。每次我去找同学,他家都是高朋满座。有一年我的这位老师到北京看望儿子,同学呼我,希望聚一下。可惜我当时正在火车上没办法回电话,遗憾错过了。

还有一位女老师,也是北京知青,教我们初中地理。姓武,名字记不清了,好像是很男性化的一个名字,与“小芳”无缘。这位武老师身材瘦小,皮肤白皙,眼窝稍深,长着一对当地人称的“花眼眼”,年轻时应该是位不少人追求的美人。我们最爱听她的京腔,她说话细声细语,但语速极快。她对自己要求极严,虽然教的是副科,但认真到了刻板的程度,上课像钟表一样准时,从不缺课。有一天下大雨,我们以为武老师不会再来了,正在教室闹得沸反盈天,门一开,武老师披着一件老式军绿雨衣站在雨中,她光着脚穿着一双解放胶鞋,挽起的裤腿显得脚踝特别白。我们顿时都惊呆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雨声哗然。

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那些流落到穷乡僻壤的“小芳”们,她们经受岁月风霜依然明亮的双眸,她们经过时代洗礼依然坚毅的表情,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闪现在历史长河中。她们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边疆,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脚下这片热土,她们在奉献出光和热的同时,也给我们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谢谢你们,“小芳”!

最后,还是以李春波的这首歌曲《小芳》结尾吧。据说,李春波后来如愿以偿娶到了他所爱的小芳。

谢谢你给我的爱

今生今世我不忘怀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

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你站在小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