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从天津坐飞机去北京 讲究!

今天,首都机场迎来了2018年第100,000,000位乘客,标志着首都机场紧随美国亚特兰大机场,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年客流破亿的机场。

首都机场T3航站楼扩建的停机位比建成时多了不少

根据首都机场数据,改革开放的1978年,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仅为103万人次,突破千万人次是在1993年,2007年突破5千万人次,11年后的2018年达到1亿人次。

今年正逢首都机场运营60周年。1958年首都机场第一座候机楼投入使用,现在是国航的客舱部办公楼,1978年改革开放后,首都机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机场目前使用的3座航站楼分别于1980年、1999年和2008 年投入运营。

首都机场T1和T2航站楼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民航虽然陆续建设了一批民用机场,但大多数机场规模较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渐增多,首都机场的国际航线随之增多。

为适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起降需要,自1974年起,首都机场自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1984年全部完成,历时10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拥有两条跑道的民用机场,可以起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航波音747型客机。

明年9月底,北京第二座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投入使用,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动力源,也将逐步分担首都机场的航班压力。

80年代坐飞机可是个大新闻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均国民出游只有0.2次,其中多以不超过500公里的“顺道游”为主。

80年代初,伊尔-14飞机是民航的主力运输机

在那个“有票券走遍天下,无票券寸步难行”的时代,出门旅游通常意味着要拿着单位开的介绍信,每天自备半斤全国粮票,然后在小旅社或者单位招待所和四五个人挤一夜。

马蜂窝博主老言在1981年第一次搭乘从天津到北京的“子爵号”飞机,票价相当于在最有名的饭店吃一顿十人餐。

老言在马蜂窝游记中写道,当时开通这条航线主要是想让天津人体验下坐飞机去北京旅游的感觉,当时天津去北京的火车票是2块9,要行驶两个多小时。

80年代初,中国民航最先进的747-200客机,国内航线很难看到他的身影,主要飞欧美航线。

而坐子爵号飞机的票价是10块,飞行时间是28分钟,当然整体时间并不比火车短。记得当时坐的航班时间是早上7点,但天还黑着,就要赶到民航在和平路上的班车站,在那乘民航的班车到机场,其他的想不起来了,反正上飞机后,感觉很新鲜,然后飞机起飞,不一会儿就到了。

1981年3月28日《天津日报》头版以《两千多农民自费坐飞机进京游览》为题报道了天津人坐“子爵号”去北京旅游的事。

本报讯 3月9日这天,天空晴朗,微风习习。东郊区新立村公社宝元村大队青年社员尹秀生和在公社玻璃厂当会计的一位端庄秀丽的姑娘钱店华,登上了“子爵号”客机。他们是这天五对自费乘飞机到北京旅行结婚的青年农民中的一对。据统计,我市郊区去年已有2000多名农民自费乘飞机到北京游览,占自费乘机旅客的12.5%。

天津新立村社员乘飞机游北京,图自bilibili视频截图

视频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4667450

党的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了大好的形势:集体经济迅速发展,社员收入明显增加,许多社员家里有了余粮、存款。离机场较近的东郊区新立村公社宝元村大队,1979年粮食平均亩产超过了千斤,农副业总收入达180多万元,大队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汽车等扩大再生产的农机具,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实,社员人均分配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年终分配以后,全大队80%以上的社员户有了存款,存款达千元以上的就有40多户。大队有了彩色电视机,还新购置了电影放映机,社员们每周能看上一两场电影。许多社员提出想坐飞机上天看看,到北京去玩玩。

子爵号飞机是中国民航从英国引进的第一款民航飞机,第二款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叉戟,这两款机型当时都常驻天津。

经大队与天津民航局联系,民航局决定改变过去那种宁肯放空飞行也不降价的经营方法,对五人以上的集体乘客实行半价优待。去年一年,宝元村大队先后有300多名社员乘飞机去北京。

宝元村农民坐飞机到北京游览的喜讯一传开,郊区不少富裕社队的农民也纷纷到机场订购飞机票,有的大队还派汽车、拖拉机接送乘飞机的社员。飞机7点准时起航,28分钟即到首都。乘飞机的农民中不少是到北京“旅行结婚”的青年人,更多的是想到北京看看人民大会堂,到故宫、北海、颐和园游览的老年社员。

东郊区赤土公社贯庄大队60多岁的贯巨信老人,全家五口人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去年收入1000多元,他由家人陪着,高高兴兴地乘飞机去首都旅游了一趟,1980年年终分配后,农民自费坐飞机的越来越多。

民航局的同志说:“看样子,还需要增加新班次。”

(原载1981年3月28日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