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学渣,如今齐名美国福特,他让8000万日本人有了梦想

1950年代,日本全国上下都笼罩在战败的愁云惨雾中。

一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造汽车活塞环的会社长跳上橘子箱,发表了一段日后注定被写进历史的演说:“让我们给战败的日本人,给日本的年轻人梦想吧!我们要出战曼岛!”

宗一郎当年发表演讲的橘子箱

曼岛,英国皇家属地,位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这个岛上的孩子伴随着各种摩托车的轰鸣声长大,长大后便和父亲一样,每年夏天在自家门口端着啤酒,等待着那些从1907年便开始如约而至的“斗士”——每年夏天,全球最顶尖的摩托车制造商都会带着那些他们引以为豪的赛车齐聚一堂。

1959年5月5日,一支由4名骑手、4名机械师组成的日本某摩托赛车队伍着陆英国曼岛机场。

这支来自东方的车队自然引起了英国媒体的注意。英国人利落地喷出了各种以“日本人还在骑摇篮吧”为标题的新闻。

两年后,这支“骑摇篮”的日本车队摘下曼岛摩托赛车桂冠。

消息传回日本国内,这个被称为“疯狂老爹”的社长泪流满面。

他的名字,叫本田宗一郎,对,就是那个征服了世界顶级摩托车赛场、F1赛车场、飞机场(以及情场)的男人。

曼岛夺冠,是本田宗一郎公开记录中为数不多的痛哭。事实上,摩托车赛场上的胜利只是本田家族光荣与梦想的开端……

当学渣有了梦想……

1906年,日本静冈县,某铁匠铺里,出生了一枚小男娃。

在那个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会被尊称为“宗匠”的时代,身为一家之主的本田寅市为这个给家人带来希望的小孙子取名:本田宗一郎。

(说来也巧,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也生在铁匠家庭,莫非打铁跟造车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宗一郎的童年乏善可陈,没有一丁点成大器的影子。他是妥妥的学渣,考试成绩倒数,翘课,伪造签名,改成绩,但是对一堆稀奇古怪的问题感兴趣,比如水流为什么会推动石头?电线为什么能让灯泡发亮?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山村里的孩子该调皮的事情我没有一样不会,但只有一样不会:念书。”

如果没有汽车,宗一郎的人生轨迹可能跟他爹一样,一辈子做一个铁匠。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他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夏天。

那一天,他走在回家路上,一个有四个轮子的怪物在他面前轰隆隆地开过。

这台怪物就是当时风靡全球的福特T型车。当时的日本街上还难能见到汽车的影子,德系那几个造车大户都还在襁褓里,连丰田老爹也还在天天研究妈妈的纺织机。

第一次亲眼目睹这个新物种,宗一郎二话没说丢下一切狂追猛跑,自己沾了一身机油不说,还故意把机油抹在身上,幻想自己就是造出这台车的人。

他满身油污地回到家,兴奋地告诉他爹,结果却换来一顿胖揍。

但是梦想已经发芽。

当一个不循规蹈矩的孩子有了一个不循规蹈矩的梦想,他爆发出的能量会变得非常可怕。

勉强熬到初中毕业,看出来儿子确实不是块读书的料,宗一郎他爹也不想继续浪费钱供他读书,打算让他学门饿不死的手艺得了。

而这,恰恰是宗一郎求之不得的。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背上行囊,一个人来到东京——他想学造车。他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找到了工作。

修理厂老板交给他一项他绝对能胜任的工作:看娃儿。

宗一郎不慌不忙,愉快地接下了这份颇为艰巨的任务,每天喂吃洗衣换尿布,即使婴儿老在他背上撒尿。

六个月的保姆生活之后,老板终于让宗一郎拿起他梦寐以求的锤子。

据说宗一郎的右手非常漂亮,但左手却满是伤痕,因为他左手的每一根手指都曾被锤子敲到过,手指几乎要脱落。

一个活塞环开启的造车梦

学徒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眼看修理厂步入正轨,老板开始谋划拓展市场。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跟了他六年的宗大弟子,于是就派宗一郎回到自己家乡,开修理分厂。

(这里八卦一句,此时回到家乡的宗一郎不仅顺利开了厂子,还顺便把婚姻大事解决了——本田宗一郎的老婆姬部幸是小学教师,温文尔雅,贤良淑德,正是姬老师包揽下了家里的所有琐事,宗一郎才能专心自己的汽车事业。)

有了自己的厂子,再加上维修技术高超,自己又爱钻研,别家修不好的车送到宗一郎这里总能修好,长此以往,本田的名声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3年后,他的修理厂已经有50名员工,每个月非常稳定地赚1000日元。

然而,修车注定无法束缚宗一郎的能量。

他很快发现,无论多么靠谱的进货渠道,有些零部件总是会存在质量或者设计问题。于是,顺理成章的,他就冒出了一个不成熟的小想法:自己造零部件。

造什么呢?宗一郎非常聪明地锁定了不耗费原材料、但使用频繁的发动机里的活塞环。

1936年,本田宗一郎挥挥手告别汽车修理业,设立东海精机重工业株式会社,专门制造活塞环。

然鹅隔行如隔山,造活塞环对于冶金有着极高的要求,宗一郎之前的修车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屡遭失败的他变得脾气暴躁。

这时候,就又轮到姬老师出手了。

在姬老师的耐心安抚下,宗爸爸才慢慢拾起信心,他做了这么一件事——以32岁高龄返回学校学习,成了家乡某高等工业学校的旁听生。

不过,宗一郎显然不准备老老实实当学生,他只上对他造活塞环有帮助的理工课,其他课一概不管,也不参加考试。

长此以往,老师就有意见了——作为一名学生,就该学习所有知识,参加所有考试嘛。而且总是这样,其他同学有样学样,也会带来学校管理上的问题。

然而对于宗一郎来说,这些他都不关心,他只想学好他要的东西。

最后,校方下了通牒,如果继续这样,就取消他的学生资格。不过这时,宗一郎也学得差不多了。

离开了学校,宗一郎继续研发自己的活塞环。在理论知识、科学依据、实践经验全部到位的情况下,他终于造出了真正过关的活塞环,通过了大金主丰田严苛的质量检测,本田活塞环也自此一战成名。

在记录本田历史的博物馆里,进入正门后,第一个映入眼中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活塞环,正中央是宗一郎亲笔写的字:梦。

二战阴霾

当东海精机逐渐走上正规的时候,二战爆发了。

日本进入战时状态,所有工厂必须为战争服务,宗一郎的工厂也不例外,被迫开始生产各种军工用品。

看到本来是方便人们生活的产品变成害人的东西,宗一郎觉得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加上突如其来的关东大地震,以及那场人尽皆知的大轰炸,东海精机厂房和设备毁于一旦。

宗一郎非常痛苦,却无可奈何。1946年,绝望的他将承载自己数十年梦想和心血的工厂卖给了隔壁丰田公司。

在本田官网上,这段历史被称为黑暗时代。

为了乡(老)亲(婆)的伟大发明

二战结束后,宗一郎卖掉了活塞环工厂,整整迷茫了一年,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他看到战后许多父老乡亲骑着笨重的自行车,穿行在被摧毁的建筑中,尤其是,他经常看着自己老婆姬老师骑自行车回娘家劳碌的身影,很是心疼。

39岁的他决定再度出山。这一次,他成立本田技术研究所,专门为老百姓造省力的代步工具。

想法很好,怎么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破仓库里发现很多战争时期日本军队无线电通讯机上的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在宗一郎的脑子里瞬间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把发动机安装到自行车上去,不就可以替代人力踩踏吗!

说干就干!

一开始,他把发动机装在车把下面,再用橡胶皮带给车辆前轮输送动力——然而实际使用起来就不靠谱了,橡胶质量很差,用一段时间就会断掉。

那就再试!他又把发动机放在自行车中间,用后轮驱动。

这次,可以顺利出发了!

再加上听取了姬老师的意见,又进行了一些细微的改动,1946年底,第一辆本田机动车诞生。

中间二位就是宗一郎❤️姬老师

果然,刚上市就被一抢而空!宗一郎一口气去无线电通讯机发动机工厂买下了500台同类型发动机。

此时的宗一郎只是一脚踩进了金矿,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影响成败,他决定破釜沉舟,把祖传的家产山头变卖掉,攒下资金扩建车间。

1949年8月,第一辆全新发动机、全新设计结构支架的本田摩托车试制完成。宗一郎给它命名“理想号”——这是一次从自行车到摩托车质的飞跃,本田技研工业公司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这艘“理想号”上。

这一年,宗一郎46岁,日本皇室给他颁发"蓝绶褒章”。

列席皇宫的招待会,亲王问他: "发明是很辛苦的事吧?”

他回答道:"一见钟情。千里之遥仅值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