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对于奔三的女性来说,本片绝对是会心重击!

三十岁的年纪,两个女性的不同选择。《29+1》对于奔三的女性来说本片绝对是会心重击。其实对于男性来说本片也值得一看。舞台剧没看过,但基于底子,故事不差。以女主即将奔三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为主线(失意),插入女配的故事(希望),丰富层次感的同时升华主题。

30岁的困境更多时候通过女性视角展现,男性的困境同样存在,但是被打开的很少。剧情和情感投射都相当贴合当下都市人的状态。节奏略为拖沓,台词很赞,周秀娜让人另眼相看。本来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成长作品,但是结尾的处理太过于舞台剧式的跳脱魔幻,有点突兀和摸不着头脑。

导演用女性的视角来讲述女主临近30遭遇的种种;没有太多故事概括,多了一分细腻的感情。让看剧的人会想起很多的回忆。配曲音乐的选取,电影情节的细节,都充满香港味。轻快、搞笑的气氛,让30岁“处处碰壁”这个原本严肃压抑的话题多了一丝乐观。让看这部戏的人,感觉惊喜。

电影里林若君与男友在一块很久,每次两人见面男友的注意力都在其他的地方,看得出男友在外面有了其他女孩子,对林若君没了感情。林若君只是想要分享只是想要沟通,男友的注意力丝毫不在林若君身上,看着她独自一人擦药舔舐伤口有些心疼。这却是两个人处在一起时间长了之后,自然而然附带的点滴。

有了早期的关心和话多,到这个时期话少意味着什么?是他像他所说性格便是如此,那以前那些话多的问候和分享又算什么,是不是时间长了之后连分享都是一种累,还是已经得到不用再多花心思。

难得的港片惊喜之作,也许是话剧剧本的不俗,视角非常女性,处在三十岁的人生边界线上的喜怒哀乐,怕是当代很多年轻人所惧怕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慌不择路。一开头工作日的描述简直太写实,开头就透着让人喜欢的气息。周秀娜的演技、故事的节奏、几首恰如其分的剧中曲都大大提升好感。好的女性电影是拍给所有性别的人看的。

疲于奔命的工作也好,乏善可陈的爱情也好,闪闪发光的幻想也好,满满舞台风的桥段也好,都植满了导演的私人密码,一个个邂逅和解读,都是惊喜。相对来说郑欣宜这一面要弱一点,大概快乐想要变得有分量还是蛮难的事。

片尾片花播放着彭秀慧导演近十年舞台剧表演排练的片段,莫名的感动,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是个动人的词汇。穿插着Leslie和黄家驹片段差点泪目了,听着他们的歌长大看着哥哥的电影成长,再回眸我们都像29+1那样不知不觉到了30岁。这个木星环绕一周的年纪了,下一个+1,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己。

为什么影视剧中的胖子一定要开开心心,为什么影视剧中的绝症患者一定要坚强乐观,让得了绝症的、三十岁还没有过恋爱或性生活、只能请求唯一男性好友摸自己胸的肥胖女性做乐观派代表,太残忍了吧。风风火火的都市白领女性在奔三的门槛坐了下来,慢慢品味人生。香港近年难得有诚意的生活小品,散发着老歌老电影的气息。哥哥的《日落巴黎》和结尾那首“由零开始”都让人分外想念。

若体贴的家人、知己的发小、相爱的恋人、顺心的工作,逐一消失不见,三十岁的女人还会剩下什么?虚无?还是更加充实的自我?失恋时碰到《失恋33天》,这部就如同礼物般降临。不能确定十年后再看是不是会唏嘘,但至少此时此刻给予点醒。

“回归基本”也是里面讲到的一个点。以前无智能手机的时候,即使比11位更多的电话号码,闭眼随手都能按出来,如今能记得尾数也很好。没有微信的时候,多忙都会有时间和对方见面说话。并不是说有工具辅助的生活不好,更不是提倡大家撇去工具。只是忙一种状态,而停是一个选择。回到基本,珍惜最亲近的人与事,这样生活是不是会更快乐一些呢?

三十岁,不代表衰老,代表成熟,我们要开始慢慢接受离别和背叛;三十岁,是开始,不是终结,我们要学着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凡事的依赖;三十岁,不是改变,而是看清,能够剖析真实的自己,能够明白自己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