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共成長丨 一個“陸”歸少年的成長感受

他叫辛寶林

來自中電國際姚孟發電公司

1975年出生在蒙古國烏蘭巴托市

1984年歸國

少年: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1978年,3歲的辛寶林還不能像其他同齡孩子一樣走路,在蒙古國四處求醫無果,父母只好將他帶到北京就醫。在醫生的悉心照料下,1個月後,辛寶林不但會走了,而且能跑了。多少年後,每當回憶起這段往事,他總是開玩笑說:“我永遠記得,我是和改革開放同一年起步的。”

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歷史原因,辛寶林父母雙雙失業。1984年10月,在中國駐蒙大使館的幫助下,辛寶林一家回國,並定居河南,進入了平頂山市姚孟發電廠。廠裡給他家分配了住房,買來了鍋碗瓢盆,父母、哥哥姐姐都分配到了新的工作,他和妹妹,上學的上學,入園的入園。

三歲時的辛寶林

辛寶林與大哥

在辛寶林的記憶中,蒙古吃的用的都是前蘇聯、波蘭或保加利亞等國家生產的,穿的是新穎的毛呢大衣、皮靴,吃的是豐富的肉製品,住的是獨立大院落的複式樓房,出門就騎摩托車。

起初,剛回國的他和兄弟姐妹,一時無法完全適應國內的生活。他說,整個80年代,相比當時的蒙古國,生活條件是很艱苦的。“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好的。”父母對他們說的這句話,一直記在辛寶林的心中。

▲9歲時的辛寶林,很國際範~

青年:紅火的日子開始讓親友羨慕

到了1990年代,原本只有黑藍綠的大街上,顏色豐富了起來。時尚男女們有的穿西裝、旗袍,也有的穿T恤、圓領衫,牛仔褲和夾克衫讓人們的穿著更加個性化,憑票供應成了老黃曆,辛寶林一家喜歡的肉食品種類也多了起來。

這時的蒙古國經濟,和國內差距越拉越大,人們的生活條件也開始一路下滑。“那時,我在蒙古的小夥伴們回國探親時,總要瘋狂血拼,大包小包的帶回去。”辛寶林說。“說起我們的生活,他們很羨慕。”

進入2000年後,辛寶林和兄弟姐妹先後成了家,企業效益不斷提高,也帶來了更好的生活:“我們家兄弟姐妹幾個,都住進了100多平米的大房子,都買了小轎車。”“但我們的父母出門都不坐我們的車,坐公交,他們說開車老是堵,還沒公交快。”“這樣的日子,以前在蒙古,想都想不到。”談起好日子,他一邊說,一邊笑。

如今:美好生活是拼出來幹出來的

“最大的變化其實是在工作上。”“我們歸國的那一年,姚孟電廠只有兩臺30萬千瓦機組。1985、1986年又投運了2臺機組,那時在國內,姚孟已經是大廠了。”一直在姚孟電廠工作的辛寶林這樣感慨到。

如同中國千千萬萬走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的奮鬥者一樣,為了美好生活,辛寶林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拼搏。

在擔任姚孟發電華冠建安公司副經理時,為了克服施工作業面緊張等困難,他經常晚上跑到熱水管網項目施工現場,掌握各標段施工的第一手材料,指揮協調施工作業,在工程前期最艱難的時候,使工程各個節點順利推進。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大會上指出,偉大的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

在改革開放這場偉大變革中,每個人都是一朵浪花,每朵浪花都懷抱著夢想,正是這些夢想的疊加激盪,匯聚起澎湃的時代大潮。

“2018年初,我的妹妹連選連任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我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多次獲得‘青年崗位能手’‘先進工作者’。”

5月23日,作為國家電投及中電國際的代表,辛寶林有幸參加了中央企業第四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和許多與他經歷相似的歸僑們,一同交流感受今天和過往。

40載春秋,從異鄉到故鄉,海外遊子們談的最多的是,在海外,背後有一個日益強大的祖國是多麼幸福。說的最多的是,今天能生活在繁榮昌盛的祖國值得所有人驕傲和自豪。

今年3月,辛寶林被借調到中電國際戰略規劃部,專門從事項目發展前期管理工作,那時他的領導還捨不得讓他走。“2007年,姚孟電廠擴建兩臺國產超臨界60萬機組時,有些廠都在籌劃擴建100萬機組了。而現在,綜合智慧、清潔能源、國際化發展,已經成了行業發展的趨勢和主流,是時代發展的步子突破了我們的想象。”

“以前,中國人能進外資企業、合資企業讓人羨慕。如今,我們已經走在了“一帶一路”上。未來,我們的海外發展將會從走出去、走下去發展到走進去,能在中國企業工作,將會成為外國人的追求和時尚。”已是中年的辛寶林,對未來的趨勢,對事業和生活的信心越來越足。

這就是他的故事

千千萬萬中國人中的一段"成長"故事

不同的是,特殊的他見證了那段特殊時期

從懵懂少年到不惑之年

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了那段深刻、特別的記憶

使他更加支持改革開放

堅定理想信念跟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