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終極排名(三國謀士輩出,各領風騷)

接近神靈的謀士

今天和大家探討一下,三國的謀士排名。當然每個喜歡三國的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一個排名。

按照正統歷史來說,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是從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

但是我們習慣從東漢末年開始算起,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期間,黃巾起義被鎮壓,然後董卓亂政,群雄割據,三足鼎立,最後三分歸晉。在這百年期間,謀士輩出,各領風騷。

小編整理了一下這百年來的有名的謀士名單:諸葛亮。龐統。郭嘉。戲志才。賈詡。程昱。荀彧、荀攸。魯肅。徐庶。田豐。沮授。陳宮。法正。蒯越。陸遜。諸葛瑾。許攸。審配。張昭。顧雍。闞澤。馬良。劉巴。劉曄,李儒,司馬懿,陳公臺,周公瑾,張昭、張紘、張松、劉巴、鄧艾、鍾會、李恢,楊修等。我們今天從中選出五大頂級謀士,五大一流謀士,合計十大謀士。

首先從東漢末年的最大權臣董卓開始說起,董卓手下有哪些謀士呢?最有名的有:李儒、賈詡(主要應該算做曹操的謀士)。李儒堪稱董卓手下第一謀士,雖然論名氣沒有後來的曹操,劉備,孫權手下的一些謀士出名,但是能力絕對頂級。李儒,三國演義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謀士,為董卓所親信,大小事宜均與之參謀,堪稱智囊。董卓趁亂進京、說降呂布、廢立皇帝、遷都長安等舉動,均離不開李儒的參謀之功。漢少帝劉辯被廢后不滿,李儒奉董卓之命,親自帶人入宮,毒死劉辯。十八路諸侯聯合討董都差點讓他一網打盡。王允使"連環計"離間董卓、呂布,李儒勸董卓放棄貂蟬而換取呂布的效忠,董卓最終沒有聽從,死於呂布之手。

李儒可以說是算無遺漏,如遇良主,大業必成。論謀略,可以躋身三國頂級謀士之列。

在看看三國梟雄曹操為代表的曹氏軍事集團手下的謀士。三國各大雄主中,曹操手下謀士最多 綜合能力最強。非常有名的就有近十位,今天我們挑出其手下排名前幾位的。

我從不說自己是最好的,我也絕不承認自己是第二。

第一位郭嘉,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餘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後,把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郭嘉。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曹操當時悲痛欲絕,甚至還說出“奉孝死,乃天喪吾也!”的話來。可謂對郭嘉多認可,多器重。

這裡特別說一下曹操早期謀士戲志才,這是一位比郭嘉更短命的超級謀士。有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其實可以換成"戲志才不死,郭奉孝不出",事實上正是因為戲志才的死使得曹操覺得身邊謀士不夠用,荀彧才向曹操推薦了郭嘉頂替戲志才的。可以肯定的是,在曹操前期人才積累不是很多的時候,戲志才多謀略,很受曹操器重,不過他和郭嘉一樣,也是英年早逝。曹操也在不同場合說郭嘉很像戲志才,這也說明戲志才的才能不在郭嘉之下。但是要說明的是這位確實沒有多少具體的出名的戰例。而且死的太早了, 所以我們對他不做排名。

第二位荀彧,在軍事謀略方面他或許比不上郭嘉,但是荀彧能力全面,尤其擅長內政,不僅如此,荀彧還善於發現和舉薦人才,比如戲志才,郭嘉,陳群,鍾繇,荀攸等人都是他推薦給曹操的,這一點郭嘉不如他。曹操主外,荀彧主內這幾乎是曹操前期固定的模式,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張良)是相當有道理的。荀彧綜合謀略上來說,也堪稱一流。

第三位賈詡,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下,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賈詡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作為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賈詡曾經數易其主,人生道路不可謂不坎坷。但是賈詡都能憑藉自己出色才能出謀劃策,屢出奇謀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不但權變機警、料事如神,而且深諳人性、以術濟身,可以說是當時最為出色的謀士之一。但是後世史學家評價賈詡將其歸納為擅長使詐術的一類。陳壽在賈詡本傳後的點評中是這樣說的:“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賈詡是一個很複雜的歷史人物。他智謀超群,算無遺策,漢末群雄誰都不能輕視他,然而卻"謀"有餘而"識"不足,善於謀身而不善體國,其智謀才華不免流於權術詭詐。但不管怎麼說僅以謀略來說,賈詡足以躋身三國頂級謀士之列。

第四位司馬懿,可以這樣說,在三國裡面,最為用心計的人是司馬懿,沒有人象他那樣為自己規劃出瞭如此長的路子,一步一步地去實現,並且最後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國歸晉。曹操也許和他有一拼,兩個人的篡權經歷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權勢才發家的,但是曹操的魏國最後卻被司馬家族搶走了的,這說明曹操的規劃只在於自己,而司馬懿卻考慮得更加長遠,起碼考慮到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昭,也安排好了將來如何奪權。投靠曹丕後,司馬懿一方面保全自己,一方面鞏固家族勢力。司馬懿的智表現在一個"忍"字上。不論是在刀光劍影的軍事鬥爭中,還是在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和權力鬥爭中,他都能處變不驚,隱忍求全,韜光養晦。一位極其擅於隱忍的頂級謀士。而且司馬懿堪稱諸葛亮一生最大的苦主。僅以謀略來說,司馬懿也堪稱三國頂級的謀士了。

三足鼎立的另外一鼎劉備劉皇叔手下謀士也是不少,其中出名的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等。那麼最富盛名的必然是人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了,他也是三國裡最有名的謀士,有經天緯地之才,鬼神不測之機。劉備三顧茅廬,才把他請出山相助。然後舌戰群儒、借東風、智算華容、三氣周瑜,輔佐劉備在赤壁大戰中打敗曹操,拿下了荊州,第一次有了立足之地。隨後諸葛亮又奉命率軍入川,於定軍山智激老將黃忠,斬殺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奪取漢中。劉備伐吳失敗,受遺詔託孤,安居平五路,七縱平蠻,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手搖羽扇,運籌帷幄的瀟灑形象,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心中"智慧"的代名詞。有智慧,有謀略,貢獻又大,活得時間又長。諸葛亮必然進入三國最頂級的謀士之列。

第二位龐統,龐統統號鳳雛,與諸葛亮齊名。龐統跟劉備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攻雒城,可惜最終為爭功,不聽從諸葛亮的勸阻,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龐統是劉備繼諸葛亮之後又得到的一位一流謀士,而且龐統深諳識人之術和兵法韜略,與諸葛亮正好能成為完美的搭檔。龐統的早逝是對劉備集團的一個極大打擊。龐統在三國眾多謀士中,以驕傲著稱,但是其個人謀略,在三國一流謀士裡必有一席之地。

第三位法正,法正非常善於謀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做為謀士,他在劉皇叔的心裡甚至是重於諸葛亮的。法正是當時頂尖的謀士,他才能出眾,在軍事上更是遍數天下也是頂尖的人,雖然法正在性格上有點小小的缺點,對於仇怨過於看重,因為私怨殺了幾個人,但是這種缺陷,在那個時代並不是嚴重的過失,所以法正依舊算得上是一個功勳卓著的賢臣,後來隨著法正的病逝,也少了一個能夠勸阻他的軍事,導致了好多次戰役的失敗。其實排除法正的這個有仇必報的缺陷之外,他不失為一個目光深遠,才能出眾的忠臣,在當時劉備和劉璋相持著,成都城堅不可摧,糧草充足,君民都能死戰,如果劉璋打定主意要和劉備打消耗,劉備根本不可能攻下成都,佔據整個益州,而法正卻是清楚的以劉璋的性格為出發點,一封勸降書誘使劉璋出城投降,可以說劉備能夠佔據益州,和形成對峙之勢,法正居功至偉。

後來在攻打漢中的時候,法正又是一直陪在劉備身邊,有一次兩軍交戰,劉備處於下風應該撤退了但是劉備卻是硬頂著不肯後退,於是法正冒著箭雨擋在了劉備的身前,在法正這樣別出心裁的勸諫之下,劉備才撤退,可見法正不只是才能出眾,對於劉備很忠誠,還很有膽略。

法正是劉備最為信任的軍事,跟著劉備立下了,在攻佔漢中之後,劉備自立為王,封法正為尚書令。這時候的法正到達了人生的巔峰,之後一場大病,在第二年的時候,法正就因病去世了,劉備為之傷心痛哭。法正的死對於整個蜀漢陣營的打擊還是很大的,他們失去了一個最好的軍師,也失去了一個能在軍師行動中力勸劉備的人,所以才有了後來劉備的大敗和蜀漢的沒落。縱觀三國曆史,法正也可以進入三國一流謀士的行列。

最後看看江東孫權手下的那些謀士。有名的謀士有 :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周瑜,其次是陸遜。

數風流人物 還看周瑜

首先說周瑜是一名帥才,他不僅僅是有謀略,獨自領兵打仗也是非常厲害的。以漢初三傑比較,周瑜更像是韓信,他是一個帶兵打仗的人物,自己統領軍隊。郭嘉更像張良,他是純謀士,也就是說他只負責出主意,他的主意需要主公也就是曹操的採納。當然純以謀略來說,周瑜也是非常厲害的。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意,他的主意需要主公也就是的採。當然純以謀略來說,周瑜也是非常厲害的。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算是三國典型的高富帥才。單以上講,和諸葛亮不分伯仲,今天,還有一時瑜亮的說法。可惜,周瑜僅僅活了36歲,而諸葛亮活了54歲.所以,諸葛亮比周瑜歷史貢獻大,是可以理解的。歷史上,周瑜的功績就是幫助奪得江東,在南下的時候,又和諸葛亮、一齊,力排眾議,決心抗曹。他把部隊帶到了江夏,出其不意,擊敗了追擊的先頭部隊,加上曹軍本身已經得了瘟疫,就退回到北方。如果沒有周瑜的這次奇襲,孫劉聯軍就沒有了,很可能抵擋不了曹軍。這個上寫得很清楚。而且周瑜很有戰略思想,早就把軍隊開到了江夏附近,也是能迅速增援、劉琦的原因之一。

如果僅僅從謀略上來說的話,周瑜離頂級謀士可能還差那麼一點點。

再說說陸遜,他最著名的功績當屬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最後一戰,夷陵之戰大敗劉備蜀漢大軍,直接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種平衡狀態維持了數十年之久。這場戰爭讓陸遜一戰成名,走上了出將入相的光明仕途,陸遜一生謹小慎微,在政治態度上屬於保守防禦的一派,和鷹派主戰的周瑜是兩個派系,他在政務治理上面非常具有實幹能力,但是在國家戰略層面上,不如周瑜的眼光長遠和深刻,剛開始時,非常受孫權的器重,一直能獨善其身,但在晚年不幸捲入了東吳的立嗣之爭,被孫權排斥責罰,一代良相,內心憂憤,不久便鬱郁寡終。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陸機曾評價:"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陸遜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與"王佐之資"的周瑜相提並論。

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善於忍辱負重,不計較當前得失。巧奪荊州一戰,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專注於樊城之戰。而夷陵之戰中,作為吳軍主帥的陸遜統觀兩軍主客觀態勢,確定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制人,相機破敵的戰略。劉備十萬之眾來勢兇猛。陸遜則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不顧手下的非議,靜待時機。待蜀軍銳氣頓減之時,陸遜巧用火攻大獲勝利。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為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大獲全勝後,又適時停止追擊,使曹魏無隙可乘,戰略全局運籌周密,堪稱用兵奇略。而陸遜能創造奇蹟,與孫權的識才,夷陵之戰時與曹魏的周旋也是分不開的。

和周瑜一樣,在三國陸遜不單單是謀士,而是一個可以統帥三軍的帥才。這一點上三國的其他謀士很少有人能比。純以謀略來說的話,陸遜也絕對處於一流水準。

綜上所說,我們可以得出大概的結論。

三國頂級的謀士有:李儒.郭嘉.諸葛亮.司馬懿.賈詡,一流的謀士有:荀彧.周瑜.法正.龐統.陸遜,合稱為三國十大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