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夜只凭哪一句话,就能判断,此次诏安会被两位干办给搅黄了

济州,距离梁山相对比较近一些,太守张叔夜自然就担任了每次到梁山诏安的招待任务了。选择在张叔夜这里也是有原因的。

一来就近招待。

二来可以了解梁山方面的近况,知道如何行动。

因此,每次到梁山诏安,都会选择在张叔夜这里路过。

第一次正式前往梁山诏安的是陈宗善,也是路过张叔夜这里,本着同朝为官,同效力于道君皇帝,对于初次来到这里的陈宗善,张叔夜也是善意提醒,可是张叔夜只是凭着一句话,就能够判断出本次诏安不会成功。

是哪一句话呢?为何张叔夜就能够判断的这么准确呢?

且看:

来到济州,太守张叔夜接着,请到府中,设筵相待。动问招安一节,陈太尉都说了备细。

张叔夜道:“论某愚蠢的意见,招安一事最好。只是一件:太尉到那里须是陪些和气,用甜言美语,抚恤他众人,好共歹,只要成全大事,太尉留个清名于万古。他数内有几个性如烈火的汉子,倘或一言半语冲撞了他,便坏了大事。”

张干办、李虞候道:“放着我两个跟着太尉,定不致差池。太守,你只管叫小心和气,须坏了朝廷纲纪。小辈人常压着不得一半,若放他头起,便做模样。”

张叔夜道:“这两个是什么人?”

陈太尉道:“这一个人是蔡太师府内干办,这一个是高太尉府里虞候。”

张叔夜道:“只好叫这两位干办不去罢。”陈太尉道:“他是蔡府、高府心腹人,不带他去,必然疑心。”

张叔夜道:“下官这话,只是要好。恐怕劳而无功。”

张干办道:“放着我两个,万丈水无涓滴漏。”

张叔夜再不敢言语,一面安排筵宴,送至馆驿内安歇。

从这里,就可得知,两位干办只是一开口,张叔夜就知道,这次诏安的事儿会被搅黄了,那一句呢?

就是那句:放着我两个跟着太尉,定不致差池。太守,你只管叫小心和气,须坏了朝廷纲纪。小辈人常压着不得一半,若放他头起,便做模样。

这是明显的跑到梁山泊去耀武扬威的,梁山泊众好汉是不会吃你那套的,因此,多半会不从。

那么张叔夜怎么就能够判断的如此准确呢?

1.了解梁山

挨着梁山旁边,对于梁山的大小事情,多多少少都很熟悉,尤其是梁山好汉们的性格脾气。

对人下药,这是张叔夜的为官之道。面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就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不是硬碰硬,死磕到底。

对于梁山这伙人,张叔夜给出的办法就是好言相抚。共成大事。

2.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

张叔夜在靠近梁山旁边,却能够相安无事,不得不佩服他的处事能力。那么他是用怎样的手段,让梁山不敢来犯呢?

我们不知道,书中也没有提到。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来发现。

这一次,张叔夜也是希望能够成功,毕竟梁山这伙子人就在自己旁边,虽然相安无事,但不能保证一直没有问题,能够和解最好。

可是,当张叔夜给陈宗善提出善意的时候,随行的两位干办的话,是充满官腔和官架子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随俗,可是随行的人员呢?

就是来给诏安捣蛋的。

因此,张叔夜仅仅从细节就发现了此次诏安不能够成功。

3.善于推测

对于未发生的事情,我们虽然是不知道确切的结果,但是,我们却是可以根据之前的种种,来进行后面的推断,这就是我们做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张叔夜就具有这样的能力,虽然,诏安之事不是他去执行的,但是他的推断里却是不一般的。

总之,一个张叔夜都能够知道后面的事情,陈宗善也不会太笨,只是此行是不得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