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詹天佑大奖获奖项目及创新技术分享

2017詹天佑大奖获奖项目及创新技术分享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具有节能、省地、运量大、全天候、少污染又安全等特点,属绿色环保交通体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特别适应于大中城市。2017年,城市轨道交通创新技术取得了众多新突破,“无人驾驶”,“扫码进站”等成为城轨发展新话题,“更便捷、更智能、更快速”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新趋势。4月23日,“2018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7届地铁学术交流会”的第二天,来自上海、广州、湖南、青岛、武汉的轨道交通业内专家、学者与大家共同交流关键技术、创新成果。

上海轨道交通十二号线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晨

上海轨道交通十二号线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晨带来了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技术成果分享。他介绍道,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为纵贯上海城市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地下线路,2015年底全线开通运营。线路全长40.417km,车站32座,总投资365亿元,车辆采用6节编组A型车,最高时速80km,最大行车密度36对/小时。

该线的主要技术难点有:长距离穿越高密度历史悠久保护建筑群;国家重点一级文物(宋代龙华塔)保护建筑群区域施工;轨交枢纽结合型超深、超大地下综合体建设;既有运营轨交高架线路下车站基坑变形控制;既有换乘枢纽站不停运改造。

对此,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如盾构施工对环境影响的超微控制技术体系、整合既有轨交超深超大地下综合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体系、围合运营轨交高架立柱的基坑设计施工技术体系、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与轨交的大规模结合及并网、换乘枢纽站不停运改造关键技术体系、基于轮轨关系的减振降噪技术有效匹配等。

该工程全线获得由上海市市政公路行业协会颁发的上海市市政金奖;工程3标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及中央企业红旗班组;工程11标获全国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五星级;现场多个标段获市级优质工程奖、市观摩工程、市级样板工地。

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旷庆华

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旷庆华分享了长沙轨道交通4号线创新技术。他表示,长沙轨道4号线一期工程作为主城区对外辐射西北、东南的骨干线路,快速串联高星组团、主城区和黄榔组团,覆盖湘江以西沿江交通走廊,引导城市向西北、东南拓展。

长沙轨道交通4号线于2014年12月开工,截止目前土建已进入尾声,全面进入机电安装阶段。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并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该工程的主要特色有:多次穿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城际铁路、高铁车站无缝对接;望月湖站吊脚地连墙基坑支护;岩溶地区过江区间穿越南湖路过江隧道;下穿京广、石长铁路;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2号线隧道;长距离下穿高校密集区等。

对此工程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如建筑业十大新技术在4号线中的应用;新材料皮肤式防水应用;复杂高强地质下地连墙引抓铣快速成槽新工法应用;采用再生能量回馈系统、取消车载制动电阻、取消轨底风道新技术应用等。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丹平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丹平以南京至高淳城际轨道南京南站至禄口机场段工程(S1线一期)为重点,介绍了其中的技术创新。

他介绍道,南京地铁S1线一期工程是2014年第二届世界夏季青年奥运会的重要配套项目及窗口工程。线路北起南京南站,南止于禄口机场站,全长35.8km(高架16.9km,过渡段0.7km,地下18.2km),工程总投资136亿。经过3年多来的运营检验,线路主体结构安全可靠,地基基础沉降稳定,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目前日均客流8.75万人,最高日达12.52万人。

该线路工程主要科技创新成果有:首创环境友好型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新技术体系、构建了基于敏感环境和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施工技术体系、首创研发“隧道结构沉降变形自动群测系统、首创运用“基于BIM技术的机电设备维护系统及节能监管系统”、国内首创地铁车站与国际机场航站楼一体化设计、施工与运营等。

该线路工程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以及多项科技进步奖、工程设计奖。其他与本工程相关的研究成果有: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5项、省部级工法1项、论文41篇、专著2部。

湖南磁浮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拥军

湖南磁浮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拥军以长沙磁浮快线工程为核心,介绍了长沙磁浮的建设过程与创新之处。

李拥军介绍道,长沙磁浮快线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管理的磁浮路线,2016年5月6日正式试运营。

线路位于长沙市雨花区和长沙县境内,起于长沙火车南站东广场北侧,止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线路全长18.55km,设磁浮高铁站、磁浮.梨站、磁浮机场站三座车站及车辆段综合基地一处,磁浮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100km/h,每节列车3节编组。具有噪音低、投资少、适应强、占地少等优势,工程总投资42.9亿。

他说到,在长沙磁浮项目的工程建设期间主要遇到“六大难点”非别为:标准空白、精度要求严、悬浮兼容难、道岔及测速定位难、系统可靠性要求高以及电磁环境复杂。

为工程解决方案开展了涉及标准、线路、轨道、道岔、列车、信号、供电和运维方面的“八大创新”。其中标准方面,工程参建单位编制了企业标准《长沙磁浮工程设计暂行规定》、《长沙磁浮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规定》,湖南省地方标准《中低速磁浮交通设计规范》、《中低速磁浮交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土木工程学会《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设计规范》,促进了我国中低速磁浮的标准体系的形成。

他表示,接下来,公司将在运营标准、中速磁浮、自动驾驶、信息化管理、“互联网+”等领域进行探索,致力于用新技术引领未来。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黄舰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黄舰带来了青岛地铁3号线工程创新。

黄舰介绍道,青岛市地铁3号线工程是位于青岛城区中部的一条南北向骨干线路。是青岛市和山东省第一条地铁线。线路途经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全长约24.8km,全部为地下线,设车站22座,其中换乘车站6座。设安顺路车辆综合基地一处,设控制中心一处,总投资152亿。

同时他提到,青岛地铁3号线总体设计思路具有前瞻性,工程技术先进,创新成果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超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约超25亿元,减少CO2排放超50万吨,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项目的整体创新成果已在青岛地铁2号线、4号线、8号线、11号线、13

号线推广应用,《复杂土岩二元地质条件下地铁综合成套建造技术》创新成果在多个兄弟城市推广应用,应用效果良好。

不仅如此,他还介绍了工程创新技术之处。主要有:城市地铁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施工技术、硬岩地质条件下地铁工程无感稳态钻爆法施工关键技术、明挖单拱无柱结构体系安全施工技术、单拱大跨地铁车站浅埋暗挖半逆作施工技术、新意法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新技术等等。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曾铁梅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曾铁梅以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为核心,介绍了其中的关键技术与创新之处。

她介绍道,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是《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0-2017)》中的线路之一,2013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通车。线路跨越汉江,连接汉阳与汉口,是武汉市镇间骨架线路;在设计、建设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理念,将6号线一期工程打造为轨道交通精品工程。

6号线一期工程沿线周边环境复杂,控制因素较多,分布有既有线、湖泊、河流、铁路、市政桥梁、过江隧道、人防工程、优秀历史建筑等。沿线工程地质共分为3种类型:即长江I级阶地、长江II级阶地和长江III级阶地。

全线大部分位于长江I、II级阶地,地下水丰富,施工难度较大。另外沿线存在不良地质:汉阳段岩溶、汉江段高粘度膨胀性泥岩以及汉口段软土地质。

她说到,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岩溶区段岩溶注浆钻孔共计约4300个,若采用传统注浆工艺,施工期的岩溶塌陷风险将不可控,同时,也将导致大量钢套管无法拔除。采用新注浆工艺后,施工期未出现一次风险,且所有注浆套管均成功拔出,避免了盾构掘进过程遇到遗留钢套管的施工风险,同时也节约了钢套管拔除的施工费用及工期,仅钢套管拔除可节约投资约1800万元,节约施工总工期约10个月,新处理技术方案带来的经济性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