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岁生日!他是厦大建校时的“第二男神”,为我厦鞠躬尽瘁,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说起厦大的男神,可能校主陈嘉庚先生是当之无愧要排首位了,他兴办实业,创立厦大,“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被誉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但你也许不知道,嘉庚先生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他帮陈嘉庚主持公司业务,使公司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利颇丰;与陈嘉庚一起兴办学校,亲力亲为,二人共同出资创建了厦门大学,而他则被尊称为厦大的“第二校主”

他就是陈嘉庚先生的胞弟,爱国实业家,“第二校主”陈敬贤先生。

陈敬贤(1889~1936年),厦门集美人,“校主”陈嘉庚先生胞弟,私立厦门大学校董。早年赴新加坡随父兄学商,1910年与陈嘉庚一同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多次随陈嘉庚返乡创办集美诸校,1921年与兄共同出资创办厦门大学,并于陈嘉庚在新加坡经营企业期间操持校务,为厦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毕生支持陈嘉庚发展实业和倾资办学、兴办公益慈善事业,操劳一生,终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

陈嘉庚唯一的同母胞弟

陈父陈杞柏先生是近代我国较早下南洋的华侨商人之一。他于19世纪70年代前往新加坡,在此开立米店、设立黄梨厂等。1896年,他被推举为闽帮代表,并与华社领袖林文庆等多有合作,这都为日后陈嘉庚和陈敬贤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陈杞柏墓

陈杞柏有三任妻子,算上收养的六个孩子,他膝下共有十子,依族谱所列为:孟庚、甲庚(即陈嘉庚)、长庚、长龄、长修、长城、敬贤、天乞、天福及天禄。而只有陈嘉庚与陈敬贤同为母亲孙氏所生,这大概是昆仲二人日后配合能如此密切的原因之一吧。

1889年1月13日,陈敬贤出生于集美社的家中,这是他坎坷而又传奇一生的开端。1895年,他就读于集美社的惕斋家塾,开始接受旧式教育。两年后,母亲孙太夫人病逝,这使得年幼的敬贤先生悲痛万分,他每晚都守在母亲的灵柩旁,长达半年之久

1900年,敬贤先生随嘉庚先生南渡新加坡,依父兄学商。他很快便展现出了在商业方面的过人才能,不到20岁时就出任嘉庚先生开办的谦益米店的经理了。

心系故国,积资兴学

自步入商界以来,陈敬贤先生就与兄嘉庚先生一道,作为新加坡华侨界的领袖人物活跃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1918年的陈敬贤

1910年,他与陈嘉庚一同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捐筹巨资。辛亥革命后,两人又为福建省政府筹款10余万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嘉庚名下的航运业获利颇丰,兄弟便商议在家乡兴办教育。陈敬贤在后来曾说:

我同家兄侨寓南洋数十年,眼见欧美各国的强盛与富裕,我们国家则衰弱贫穷,到处受人欺侮。要想弥补这种缺陷,我想非普及教育与振兴实业不为功。但是,振兴实业又要有振兴实业的人才,从根本上来说,兴教育实业是根本上的根本了。所以,当时我们兄弟二人就毅然决然地来创办本校。

先生还讲,他们办学抱定了两种希望:

一、竭尽我们的力量来办学校,将来定可引起国人之同情心,各能尽其力量来创办学校,将来教育自然易于普及;二、早就有道德与知识兼备的人才,出来担负国家及社会的责任,将来国家自必就能慢慢富强起来,我们国家自然也就不至于再受人家的欺侮了。

图为集美大社陈嘉庚故居。此楼最初被称为“校主住宅”,是陈嘉庚和陈敬贤先生轮流回国办校时的住所。抗战时期,此楼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于1955年修复。现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1912年起,嘉庚先生与敬贤先生开启了这样一段生活:当敬贤先生回国办学时,嘉庚先生便在新加坡经营公司事务;而当嘉庚先生回国时,便由敬贤先生在新加坡打理公司。

1912年,嘉庚先生回到厦门筹建集美小学,敬贤先生在这时第一次独立主持公司商务

1916年,陈敬贤回国筹办集美师范学校和集美中学,督办一批校舍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还亲自赶赴江、浙、赣、鄂、鲁等省延聘教师。这为后来的集美学村奠定了初步规模

1919年,嘉庚先生欲回国创办厦门大学,电召敬贤先生南渡新加坡全面主持公司业务。彼时正是新马地区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但在敬贤先生的主持下,陈嘉庚公司却逆流而上,取得了

三项重大成就

树胶厂面积增加到5.5万平方米;

大量生产树胶制品,奠定了树胶制造厂成品加工的发展基础;

在1919至1921的三年中,陈嘉庚公司共获利280余万元。

这些都为嘉庚先生创办我校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这么说,厦门大学创办时期的经费,有很大一部分是陈敬贤先生的功劳。

陈敬贤(二排左五)与林文庆校长(一排左六)等厦大和集美学校教职工合影

1921年,敬贤先生因病回乡休养,并监理厦大和集美学校的校务。厦大早期,校董为陈嘉庚、陈敬贤、林文庆三人。其中,陈嘉庚被大家尊称为校主,林文庆是厦大校长,而敬贤先生,则被尊称为第二校主

我校的群贤楼与敬贤先生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贤楼建成之初,有人提议以敬贤先生之名,将其命名为“敬贤楼”。但嘉庚先生一番思考后,最终以“群贤楼”名之。一般认为,“群贤”一词是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敬贤先生因为敬业和过度操劳,过早地便有了肺部的沉疴。1908年,他就曾因劳累而患上了咳血病,于是年冬天回乡养病。

1922年的陈敬贤

他1921年返乡,也是因为过度操劳公司事务,导致了咳血病复发。

归国养病时,他仍没有忘记自己第二校主的身份,对厦大的校务十分上心。每隔一段时间,敬贤先生就会和林文庆校长坐在一起,商讨学校的发展以及校园的建设问题。厦大最早期的群贤楼群,有着敬贤先生所注入的心血和精力。

因国内医疗水平有限,先生于1922年前往日本治病。日本医生诊断他的肺病已转入第三期,已经是不治之症了。但他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调和,身体逐渐有所恢复。归国后,他也积极在集美宣传调和法,倡导师生注意身体健康。

在日本经过短暂治疗后,敬贤先生便匆匆回国,主持厦大和集美各校的校务。但还是因为过于着急,病情有所反复,便在1925年重返日本治病。这样断断续续的治疗最终没能够彻底根除先生的顽疾

,这也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赴日治病回国后,敬贤先生寓居在南普陀和厦大的校舍。一段时间之后移居到禾山茂后社居住,并继续开办实业,捐资兴学。

弘一法师(1880-1942),即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送别》等。

回国后,敬贤先生开始研究禅理,诵读佛经。弘一法师到厦门时,就受到过敬贤先生的热情招待。当时愣是凭着先生的极力挽留,让仅是路过厦门的

弘一法师,在南普陀寺待了三个月之久。先生去世时,弘一法师还写了一篇《记陈敬贤居士轶事》来纪念。

于右任先生题写的挽联

敬贤先生因为操劳公务而身患重病,又因心系学事而贻误治疗,最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先生晚年遍览名山古刹,上海、福建、浙江多地都留有先生的足迹。1936年,先生在杭州弥陀寺居住时,因旧病并发唇毒疔疮

,不幸辞世。

陈敬贤逝世后,全国各界悲恸万分。追悼会上,收到了各界挽章题词等600余件,其中不乏当时的社会名人。孙中山之子孙科、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等都送来了悼念的挽章。邵力子先生更是送来了“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墨迹,高度赞扬了敬贤先生的一生。

社会各界送来的悼念文字,现藏于厦门市陈嘉庚纪念馆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集美陈敬贤墓塔

厦大敬贤亭

先生逝世之后,骨灰暂存在南普陀寺。1990年,其子陈共存先生将骨灰安放在位于集美区的陈敬贤墓塔之中,与父亲陈杞柏的坟墓相守。厦门大学则在集美楼后立一座敬贤亭,亭内有先生塑像一尊以示纪念。

敬贤先生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这倏忽一现的“昙花”却为厦大乃至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是敬贤先生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送上最诚挚的敬意!

参考文献

[1]厦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厦门市志·陈敬贤传》;厦门地情网;http://www.fzb.xm.gov.cn/dqsjk/xmsz/xmsz5/

[2]政协集美区委员会编;《陈敬贤先生纪念集(1889-1936)》;厦门,2003.

[3]《陈敬贤先生追悼纪念册》;厦门,1936.

[4]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5]集美区人民政府;《集美区文物保护单位·陈敬贤墓塔》文物保护单位碑;厦门,2001.

[6]厦门市陈嘉庚纪念馆;《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诚毅同行》陈列.

[7]厦门大学校史馆有关资料.

厦门大学

图文\整理:郭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