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人生,需要《王先生》这么一首主题曲



不得不说,不同的歌手是有不同使命的。

有的歌手月月见、天天见、时时见,无时无刻都在各种渠道存在并与你相见,但见与不见,其实也没多大分别。因为你见到的只是人,却不是乐——音乐的乐。

而有的歌手,虽然隔一段时间没见,但再见的时候就会带着他最好的状态,光辉的出现,让听到新歌的人,不觉有一种“哇”的感叹,就像一位老友的重逢,就像一段记忆的再见,由此在音乐的徜徉里迷蒙了双眼、激活了热情。

比如王啸坤,和他的这首新作《王先生》。


王啸坤当然不是一个能够天天见的名字,但对于所有听歌他作品的人来讲,却又是一个拥有强烈记忆点的名字。


一首《王十三》,是很多人20岁的青春记忆;一首《琴麻岛的海》,让人知道在那个年代的选秀舞台,也可以有如此纯粹的原创音乐;一张《那些你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我都喜欢的女孩》,在创造一个专辑名字字数记录的同时,也证明了王啸坤音乐世界的任性和随兴;而另一张干脆就以《唱片》命名的唱片,同样也是如此。


很明显,关于王啸坤的一切,都和音乐有关。虽然在2016年,王啸坤还首次跨界执导了电影《有完没完》,但他的电影依然离不开音乐,比如这首《王先生》,最早就是为这部电影创作的一首歌。


也正是王啸坤对音乐世界的纯粹与专注,让他的作品同样匹配了这样的气质,而纯粹一词,虽然已经成了音乐行业的标配文案专用词,但仔细想一想,真正能够配得上纯粹的作品,又有多少呢?

《王先生》的纯粹,就在于它记录青春的纯粹。这是一首王啸坤写给三十岁自己的歌,纪念那个曾经劈波斩天地的青涩少年。这也是三十岁两端的自己,彼此对话的歌,一个是曾经顽劣的自己,一个是将继续固执的自己,两个人在三十岁的生命节点,即将开始一段“失散”的旅程。

所以,即使是一首歌曲,《王先生》所唱的,其实是两个自己、两种人生,传统的主副歌,在这首歌曲,更像是两个不同年纪的自己,交错的交换的眼神。

说起来很复杂,但呈现起来又很简单。《王先生》的简单就在于悦耳好听,也正是悦耳好听,才能深得人心。


和王啸坤历来的作品一样,《王先生》的旋律有优美、细腻的一面,但却不是那种推敲式的圆润,而是带着镶着毛边的棱角。尤其是高亢副歌的歌声,更是充满了一种特有的少年心气。而这种少年心气,说明三十岁的《王先生》,依然热血激昂,更说明三十岁的王啸坤,其实依然还是那个肆意狂野的Rocker。

《王先生》也是同期已经很少能够听到的摇滚作品,郑仕伟的编曲制作,有抑有扬,很好地体现出两个不同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内敛和狂放。副歌部分的英式摇滚曲风,干脆利落有如剑客,将关于三十岁的忧伤一扫而尽。


而即使没有技巧层面的飙高音,但这种Band Sound的推动力,却让王啸坤在音乐之中,能够不断向上、向前,无论是情绪还是意境,都能不断升级、越级,从而营造出一种无限的开阔。

的确,这是一个EDM的时代,摇滚乐更像是一种快要进入博物馆的曲风。但所谓摇滚的没落,很多时候只是指外在曲风的缺少创新,但对于一个真正的摇滚歌手来讲,摇滚真的就是一种迎风吟唱、永不妥协的精神,是那种可以将忧伤化为嘹亮、可以将感性转为力量的精神。

最后划中心思想。其实王啸坤的《王先生》,既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同样也是一首由体验转化为作品的音乐故事。三十岁的人生,除了年龄层面的数字意义,它更多还是一个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分水岭。三十岁,并不代表老去,更不代表世故的开始。三十岁的自己,有了尝过青春的经历,理应能够更好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

至少在这个时代,《王先生》虽然姓王,却是所有三十岁的人,最好的关于三十岁的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