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也能回收了,中国在这一领域打破美国垄断

本文共1291字,阅读时长约3分钟

关键词:火箭回收、中美、国之重器

今天,守一被一条新闻震惊到了,中国也掌握了先进的火箭回收技术,打破了美国的垄断。

在此之前,放眼全世界,有能力搞火箭回收项目的只有马斯克的SPACE X。

今年3月31日,Space X首次使用了(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此前回收的一枚“二手”火箭——猎鹰9号。

为什么放着崭新的火箭不用,非要去用“二手”的?原因总结成一个字那就是“贵”。

如果把一次火箭发射的成本按公斤分摊的话,平均每公斤费用达到了1万美元。这还是以国际上最具价格竞争力的快舟一号甲火箭为例。

快舟一号甲

而回收利用的话,理论上能节约99%的成本。因为平均每个火箭成本为5400万美元,燃料费用约占1%。

不过这种算法有个bug,就是回收来的火箭肯定要保养维修,这部分钱怎么没算进成本里啊~

全球的商业航天市场,至少超1.72万亿元人民币规模。如果有物美价廉的可回收火箭出现,想必能收割大量市场。

这么一块大蛋糕自然不能让马斯克独吞,来自中国的翎客航天(Link Space)最近推出了“新干线1号”与之竞争。

“新干线1号”是一个直径1.8米、高20.1米的小型运载火箭(SLV),专为微型卫星和纳米卫星发射而设计。总推力400kN,能把150-200公斤的卫星送上送上太阳同步轨道(SSO)。

额...运载能力上“新干线1号”要比“猎鹰 9 号 1.1 全推力版”差点,后者能将将 22.8 吨载荷送进近地轨道(LEO),or将 8.3 吨载荷送进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or把 4.2 吨载荷送到火星轨道。

不过在火箭回收方式上,国产的“新干线1号”则要优于“猎鹰 9 号”。

这叫要从火箭回收的方式讲起了。目前可供选择的方式有2种:其一,在火箭上装一个降落伞,当它返回大气层接近地面的时候,打开降落伞着陆。

其二,利用反向助推器,当火箭即将着陆时点火助推减轻冲击力。“猎鹰 9 号”就采用了这种着陆方式。

第一种方式成本低、成功率高但是精准度就大打折扣了,为搜寻队伍增加了负担。后一种呢,精度很高但SPACE X经过了很多尝试,失败几率还是挺大的。

boomshakalaka

中国没有选择单一方式,大胆选择“两条腿走路”,即沿着“降落伞+气囊”和“垂直降落”两种方式进行研发,以结合两家所长,让火箭回收更靠谱。

成本上,“新干线1号”直接碾压对手,一次性发射成本(不回收)约460万美元,回收火箭的再发射成本是230万美元。猎鹰9号的成本在3000万美元附近。

虽说猎鹰的价格已经接近火箭发射的最低售价了,但“新干线1号”更具优势,相信日后许多发射小卫星的客户要纷纷投入“新干线1号”的怀抱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研发可回收火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这种小型火箭说白了就是修改版的洲际导弹

一枚可以回收的洲际导弹,还是能垂直回收的,不仅理论上增加了导弹库规模,而且让当今很多反导技术都会失灵。想想东风导弹打出去后,一级火箭还能回收利用,就是一件相当令敌人恐惧的事了。

国之重器

只是,中国的火箭回收技术仍处在研发阶段,等到2020年才能推出能试验的原型产品。

不过到时候我们的目标是10天10次连发,追平马斯克的进度。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火箭回收技术的国家!

记得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