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劉世寶:堅守是最好的傳承

延川縣延水關鎮北村的山頂上有一座商周時期的寨子畔遺址,散落的斷壁殘垣訴說著黃河畔這個村落悠久的歷史。站在這裡,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第一個灣漩渦灣美景盡收眼底,大河在這裡迂迴蜿蜒,令人流連忘返。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母親河晝夜不息的流淌將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古樸獨特的民風民俗,通過一代代先民們的言傳身教流傳至今。82歲的劉世寶是北村土生土長的農民。由於家境貧寒,早年只上過兩年冬學(冬季閒暇時候接受教育),但是聰明好學的他自學古文經典,又受曾祖父、祖父及父親三代人的影響,從小就對地方習俗禮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今成為古老文化第四代傳承者。

初見劉世寶,滿頭銀髮,古銅色的臉上佈滿了皺紋,正午的太陽下顯得神采奕奕。走進院落裡,乾淨整潔的庭院,擺滿了豐收的果實。“受苦人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捨不得讓土地荒掉。你看這是今年種的芝麻、南瓜、玉米......兒女經常勸說讓我去城裡住,哪怕住在村裡也別再幹農活了,但是我一閒下來就渾身不舒服。”劉世寶打趣地說。

勤快能幹的劉世寶不僅在土地上播種著希望,也將傳承傳統婚喪嫁娶禮儀禮節銘記於心。劉世寶熟記婚喪儀式的幾百道禮儀程序,從三十多歲起就成了方圓幾十裡有名的禮儀總管,成為當地人特別尊敬和推崇的一位禮儀文化組織者。

“婚喪嫁娶是最被陝北人看重並寄託了很多意義的生命儀式,也是最能代表黃土文化特徵的具體體現。每種禮儀都有一整套豐富而複雜的程序,每道程序蘊含著不同而又莊嚴的意義。”談起婚喪禮儀,劉世寶侃侃而來。“禮儀總管既是禮儀活動的策劃者,也是具體實施者。一次完美的禮儀活動,不僅是一種儀式,也是對家族興盛的一種展示和禮儀活動中彼此間的尊敬和厚愛。因此禮儀總管是一個神聖而又負重的角色。”

順著劉世寶居住的院落往外走,不到五十米就到了劉世寶婚喪禮儀傳習所。只見窯洞裡擺滿了各種婚喪禮儀用品,從喜結良緣到生老病死,作為一個傳統婚喪嫁娶傳承所,展室內樣樣俱全。

劉世寶逐個介紹展室內物品使用時間以及寓意,講到婚禮上頭環節時候,他刻意放慢腳步並詳細講起其中細節來。他說,上頭(結髮儀式)是婚俗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準備墜箱錢、核桃、棗、梳子等,還要有兩個上頭人說專門的上頭詞,前前後後有十來道程序。

參觀完傳統婚喪嫁娶傳習所後,劉世寶拿出了他獲得的獎項和證書,坐在院內磨盤上認真地擦拭著。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從事婚嫁禮儀總管長達五十餘年,這些來自省市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就是對老人最好的禮物。

劉世寶家庭被延安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婦聯、市網信辦、市廣播電視臺聯合評選為2018年聖地最美家庭

“我這輩子從祖上學會了這麼多婚喪禮儀,給四鄰鄉親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幾十年的生活歲月裡,我對先祖流傳下來的這些習俗產生濃厚的感情。希望在有生之年將古老的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傳承下去。”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劉世寶深感肩上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