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光:古有萬里長城,今有港珠澳大橋

來源:思想思潮(ID:sxsc2018)

十年磨一劍,港珠澳大橋見證中國奇蹟

昨日深夜瀏覽港珠澳大橋通車的頭條新聞,難掩激動心情,決定趕一篇稿子出來。

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這是一份屬於國家和人民的儀式感。

作為華夏子孫,我驕傲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工程從業人員,我驚歎於港珠澳大橋工程師們精彩卓絕的曠世傑作。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願在種花家。”是此刻我們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港珠澳大橋從開工到竣工歷時9年,加上前期工作足足歷經14年。

數以千計萬計的建設者們將他們的青春和汗水灑在了這個超級工程上。

人生能有幾個10年?但這個10年,一定是所有建設者們最有價值的10年,必將在他們的人生經歷裡添加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如主席對全體港珠澳大橋參與者說的:

“衷心地感謝你們,我也相信你們又會重整行裝再出發,又會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功不可沒,勞苦功高,而且這就是你們人生的價值。要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們也為你們感到自豪。一個國家篳路藍縷、坎坷奮進到今天這一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你們這是最形象的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這麼走過來的,一國兩制就這麼走過來的。”

勵精圖治,港珠澳大橋見證中國崛起

16世紀,依靠航海線路開闢和殖民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脫穎而出,成為海洋強國。

17世紀,自由貿易的推行和工業革命的開啟,英國一躍佔據世界舞臺的中心。

18世紀,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並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契機,德國一舉超越英國成為歐洲第一。

19世紀,依靠制度的創新為發明和創造開路,年輕的美國實現彎道超車,從此長期佔據世界霸主地位。

2011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個曾在歷史上長期屹立世界之巔的國度,因為閉關鎖國和戰爭變得一窮二白。

在經歷過漫長的探索和改革開放後,從曾經的內外圍困中覓得重生併成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們重新回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意義自不用多說,前後面臨諸多質疑和困難,建成後國內和國際很多媒體都進行了追蹤報道,被英國衛報稱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中華民族曾在歷史上留下了萬里長城這樣的曠世傑作,當代中國和中國人民繼續延續著他們的神奇表現。

這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又一有力證明,

必將極大激勵著華夏人民繼續發奮圖強;

這是一國兩制下誕生的偉大產物,

必將極大促進粵港澳三地交流和經濟發展;

這是中國技術和發明創造的完美展現,

必將中國更多的發明創造輸出給世界。

港珠澳大橋見證大國工匠精神

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最大難題在於外海沉管隧道安裝技術,當時外海沉管隧道技術被國外壟斷。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曾帶領團隊與荷蘭某公司進行合作洽談,對方開出15億的天價諮詢費讓林鳴團隊難以接受,荷蘭人不僅態度傲慢,甚至輕蔑地給林鳴團隊唱起“祈禱歌”。

這口氣讓林鳴難以下嚥,他決定帶領他的團隊走自主攻關之路,他知道時至今日,中國必須有一條與我們的經濟和基建成就相匹配的橋樑,它的核心技術必須是中國創造。

經過幾十號團隊人員長達兩年的技術攻關和無數次試驗,終於迎來了大考。

第一節沉管下水安裝,所有的人都懸著,自主攻關的外海沉管技術首次實踐,就像一名自學駕駛的司機一樣上路,身邊也沒有教練。

林鳴和他的團隊五天四夜不眠不休,終於完成了第一節沉管的安裝,然而後面還有32節沉管。他說:“安裝每節沉管就像考上清華一樣困難,而我們要連續33次考上清華。”這難度可想而知。

第七節沉管安裝完成後,連續作戰的林鳴身體已經吃不消了,鼻子嚴重噴血,他內心只有一個信念:“必須7天內回到崗位上。”

因為下一次沉管安裝已經進入倒計時。後來緊急從廣東抽調了最知名的醫生給林鳴做手術,林鳴才得以在短時間內重新回到一線。

E15沉管安裝的時候遭遇了最大危機-嚴重回淤。

156天,三次浮運兩次回拖,這可是相當於一艘中型航母的重量。

團隊的很多人都快被折騰得失去信心,流下了難過和不甘的淚水。

而林鳴作為總指揮,他不能動搖,他知道只有成功能重塑信心。

一個月後,三戰伶仃洋的E15沉管終於完成與E14沉管完美對接。

當33節沉管都完成安裝後,還有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安裝接頭。

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辦主任陳越說:“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後一個接頭完成了,才能真正變成一個隧道。一個隧道只有一個接頭,而且只能做一次,必須一次成功,最終接頭的方案搞了兩年時間。”

2017年5月2日,世界綜合吊裝能力最大起重船“振華30”,吊起重達6000噸的“巨無霸”接頭,在近30米深海里,成功穿過僅15釐米多餘空隙,實現與東西兩端沉管的成功對接。

林鳴還不敢鬆懈,他等了一夜,等來了現場測量人員“有十六公分”偏差的報告。

這個偏差數據和水密試驗都顯示對接很完美,中外工程師都表示偏差在允許範圍內。

“這是120年設計使用壽命的超級工程,我們不能留下任何遺憾。”林鳴嗓子有點沙啞。他一語擊中大家的內心:“如果不精調,你們甘心麼?”

經過長達4個小時的集中會診、熱烈討論,大家決定重回“戰場”,進行精調。

所有建設者都穿上了繡有五星紅旗肩章的工服,這是林鳴特意交代的。

“我希望五星紅旗能激起參戰人員的使命感!我們是在為國家完成這項超級工程!”

經過近40個小時的連續施工,最終接頭精調順利完成。貫通測量後顯示的數據,甚至一度讓他們不敢相信:東西向偏差0.8毫米,南北向偏差2.5毫米。

天道酬勤,近乎完美的數據,這就是大國工匠精神。

對於這些十年如一日奮鬥在港珠澳大橋一線的工程師們來說,這是老天最大的回報,所有的付出和犧牲,在這一刻,都值回來了。

國之脊樑,成就偉大時代

正如董卿在訪談林鳴時說的:

“偉大的時代能夠造就這些偉大的工程,而這些偉大的工程,也沒有辜負一個偉大的時代。”

這個時代,多數國人已實現脫貧致富,生活質量已然有了質的飛躍,更多人追求的是生活品質的提升。

然而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並不能放慢腳步去享受生活,他們與大國崛起同呼吸共命運。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龍芯”芯片創始人黃令儀,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還有更多這樣的幕後英雄, 他們終其一生也許都默默無聞,但他們是真正的國之脊樑。

如果說潮流和娛樂產業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調節了我們的生活節奏,而大國工匠們則用他們發明創造為國人提供了生活上的極大方便,為中華民族在世界贏得尊嚴和尊重。

最後送給大家,林鳴總工程師在第二季朗讀者大會上朗誦的,汪國真創作的散文詩歌:《我喜歡出發》

我喜歡出發。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於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有雙腳,還有未來。怎麼能不喜歡出發呢?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沒見過大漠的廣袤,依舊遺憾;見了大漠的廣袤,沒見過森林的神秘,還是遺憾。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濤,大漠有風沙,森林有猛獸。即便這樣,我依然喜歡。打破生活的平靜便是另一番景緻,一種屬於年輕的景緻。真慶幸,我還沒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麼樣,不是有句話叫老當益壯嗎?於是,我還想從大山那裡學習深刻,我還想從大海那裡學習勇敢,我還想從大漠那裡學習沉著,我還想從森林那裡學習機敏。我想學著品味一種繽紛的人生。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於是,我想用青春的熱血給自己樹起一個高遠的目標。不僅是為了爭取一種光榮,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目標實現了,便是光榮;目標實現不了,人生也會因這一路風雨跋涉變得豐富而充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不虛此生。是的,我喜歡出發,願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