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对于圈内故弄玄虚的茶文,我想实名制反对一下



因工作原因,我偶尔会看一些与普洱茶相关的文章。

但也只是看看,千人千面,从来没有以文章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近两天的一次茶会之后,我感觉有必要聊聊“故弄玄虚”这回事了。




普洱茶是相对复杂的一个茶类,品鉴的维度多样

汤色、纯度、厚度、口感、余津、香型、气蕴、力度等方面。

这些都没毛病。但是一旦开始走“虚无主义”了,你们要当心,画面很可能会崩得很厉害:


冬日里暖阳融融的一天,当水沸温杯后,茶叶添得满室香。

一开始大家其乐融融,谈论茶汤有多么淳厚,余味有多长,并好奇地询问主人翁这款茶叶的山场、树龄。

然而猝不及防地,主人翁开始吟诵道家《坐忘论》,并且表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ta在这款茶里面悟到了什么。

全场寂静。

提问的人略显尴尬,主人家的回应,显得好像自己问了很低端的东西。

这种“优越感”,让大家都有点不知所措,只能回以“尬笑”。


当茶道被神化,过于形而上学,论茶门槛被拔高到大众玩不起的水准,真的有利于茶叶复兴吗?




这事儿真不能怪具体的某一个人。

毕竟现在公众号、百家号,把吃茶这种日常的事情,跟神神道道捆一起讲的文章多了去了。

又如这种:

“王教授以自己发明的脉诊仪,精确地测知了人体的经脉与气的关系。我们的气,的的确确存在于体内,喝到茶气强的茶时,也会有共振转强与部分脏腑、经脉与头脚发热的现象。还体会不到的茶友,不要心急,先了解气的存在,再靠机缘进步即可。”

刚入门的人非常容易受误导。


这些东西可能适合“修行”、“修心”,但不适合评茶。

即便要“修心”,我建议那位“普洱茶品鉴专家”先修修“平常心”

入门没几年就自视甚高,不屑于回答一些基础问题,说话云遮雾绕,优越感爆棚,真没必要。

千万警惕,同时自省。




本人也喜欢看茶文,平日也动笔。

动笔是件隆重的事情。当然,隆重不是艰深,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




余秋雨在《极端之美》中曾写道:

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低很可能是至高,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如果谈普洱茶谈得半文半白、故弄玄虚、云遮雾罩,那就坏了。

(有趣的是,余秋雨另一个身份也是正儿八经的“普洱老茶鉴定专家”,业内认证的那种。)




因此,如果世间存在一篇“教科书级别”的茶文,一定是从零开始,而且全是大白话。

没有神神道道,没有高深艰涩的长篇累牍,没有刻奇博出位的“高论”,而是茶小白也能看懂的文字。




以上,同行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