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洋人当导师(2)—怎样选择一位好导师?

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你会发现很多人在吐槽导师:说导师对自己放任不管,论文找不到方向;也有人说导师就是个周扒皮,让自己没白没黑地做实验,周六周日也不能休息;也有人说导师侵占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自私自利;还有更甚者说导师人面兽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等。

也有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了好导师的标准:人品要好,对你信任;科研能力要强,要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性格要与自己相符;导师科研方向要与自己的兴趣相投;导师不仅本身要有能力,还要有时间带着自己做科研;导师要有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桃李要满天下;等等。

其实师徒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场婚姻,这是一种缘分和相知,虽然有契约和责任,但也有彼此的尊重和自尊,如果过于将这种关系功利化,最终会将这种缘变成怨。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生一路走来,你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来源于别人的分享和倾囊相授,你今天是徒弟(学生),明天你会成为师父(导师)。岁月流转,媳妇最终熬成公婆,你会不会忘掉自己过去的遗憾和痛苦,再将这种痛与恶强加给你的徒弟(学生)呢?很多导师喜欢讲自己做学生时的故事,是不是自己的心态又落入了“媳妇和公婆的宿怨”之中呢?

从导师的定义我们知道,导师应该是一个组织或企业中的成功人士,他们拥有来之不易的经验、教训和智慧,这是他能成为导师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但导师的成功并不代表你的成功。优秀的导师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们不妨看看下图的导师冰山模型。



专业能力是导师冰山模型水上部分的内容,大家一般都是通过这些显而易见的硬性指标来选择自己的导师的,本文就不再重述。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冰山下面作为导师的一些软性素质指标,这些恰恰是你在选择导师时容易忽略的要素。下面这8项是学生选择导师时必须考虑的基本条件,也是作为导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A.愿意分享技能、知识和专长;

B.有积极心态和正面思维;

C.珍视师徒关系,帮助徒弟取得成功;

D.对工作和你的研究领域充满激情;

E.有较强的学习和知识拓展意愿;

F.持续给他人提供指导和建设性反馈;

G.是组织中德高望重的人;

H.有稳健的个人和事业发展目标。

在以上的8项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导师的心态和责任心问题,对于这两点我想做一些更详尽的论述,希望能为初为人师的朋友提供一些实用的借鉴。

导师的当责之心:

按照企业或学校的规定要求为学生提供必要资源支持和科研指导方向,并不能说明导师履行了应有的责任。验证导师是否履行责任的标准是被指导者是否取得了预想的成功。导师要对指导的结果负责,而不是指导过程负责。关于当责(Accountability)和责任(Responsiability)的不同我已在以前的文章中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再累述。



导师心态:

一个人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外,还要有正确的心态。作为一名导师也需要不断地接受相关培训,提升自己在指导他人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需要不断自省,让自己脱离世俗的利欲诱惑,达到一种为人师表的境界。



A.发展他人是自己的第一要务;

B.谨慎选择有潜力的被指导者;

C.融洽的个人关系是成为好导师的前提;

D.诚心提供帮助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E.热情邀请被指导者与你同行一段路;

F.毫无怨言地为被指导者无偿提供资源;

G.心甘情愿扶人上马,还要再送一程;

H.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为指导者成功保驾护航;

I.为人师表激励被指导者传递你的成功。



每天进步一点点,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从优秀走向卓越!白天谋生、夜晚发展!

上一篇文章:我给洋人当导师(1)-什么是导师?

本文引用文章:【自修】-个人领导力十项修炼之一-当责

感谢网友提供的资料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