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决定孩子的未来

(一)新闻事件

前几天看到一篇新闻,一个18岁的台湾男孩在美国因为涉嫌恐怖袭击被逮捕,美国警方在他的家里搜查到了1600发子弹和攻击性手枪,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军火库。

依据美国法律,这个孩子将会被判10年。

单凭这个新闻倒没什么令人惊奇的,直到媒体曝出这个孩子的父母的养育方式的时候,很多人都炸了,很奇怪养小孩居然还有这种操作:

每天花七个小时盯着孩子吃饭,每顿饭要将近两个小时。

一个月胖5斤,因为长胖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

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就暴打,直到快要打死。

孩子11岁了,还跟妈妈睡,咬妈妈的屁股,摸着妈妈的奶。

妈妈和儿子参加马拉松接吻比赛,儿子很累了,妈妈要求继续。

妈妈要求儿子18岁之前必须听她的,18岁之后才可以自己做主。

还有很多细枝末节,我认为的最过分的就是以上几例。

知道了原因,再看结果就不会觉得太夸张了,一个被极度控制,极度操纵的孩子想通过购买枪支弹药的途径来发泄愤怒可能是这个孩子想到的唯一能做的事情了,幸好被及时发现,否则对社会的危害就太大了。

说真话,即使对教育一窍不通的家长也不会对孩子做出如此不人道的事情来,这个家庭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真的太过分了,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想怎样就怎样,完全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孩子能有这样的一个下场完全拜这个家庭所赐。

那,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从这则新闻中学到什么呢?

(一)树立边界意识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立的灵魂,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是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和权力。

刚开始小小的生命就有各种需求:走路、吃饭、穿衣、要抱抱、要陪着玩,要给他们读书,只有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孩子才能真正的发展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所以,一些简单的如吃饭、穿衣等基本的需求都应该由孩子自己说了算,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不需要任何外力强加,如有哪怕一丁点的强迫都会破坏孩子的内力成长,塑造不出真正的人格,在强力压迫下的孩子活成了一个父母想要的样子,内心却备受煎熬和痛苦。

从这则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男孩小的时候就被妈妈剥夺了吃饭的权力,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吃则吃,不想吃就不吃,他要在妈妈的逼视下吃两个小时,直到妈妈看到他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为之。

学习也是这样,考不好就会被妈妈暴揍,直到快要被打死,妈妈不可违逆的霸权里深藏着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她通过把孩子暴打一顿的方式把这种无感力感转嫁给孩子。

这位妈妈无情的侵犯孩子的边界,不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既干扰了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也没有发展出和谐的母子关系,更不会发展出广泛的人际关系,孩子没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

被强势妈妈控制长大的孩子,内心压抑、焦虑、恐惧、没有掌控感,更无法与世界和谐相处,他们长成了反社会类型的人格,企图通过毁灭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存在。

日本育儿大师佐佐木正美在《孩子永远“惯不坏”关键你要怎么带》一书中曾对家长做出如下建议:培养孩子,无外乎就是培养人际关系,所谓的育儿就是培养和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养育技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试图改变孩子、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父母要尽力打造“孩子心中的好父母”。

就是要“宠爱”孩子而不是“溺爱”孩子。

“宠爱”和“溺爱”真的是具有天壤之别的两个词语,“宠爱”就是在孩子的生命之初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溺爱”则是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事情。

事实上,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意愿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更好的遵守社会规则,因为他们内心的边界没有被父母打破,正是父母遵守了养育的边界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专制的父母则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塑造孩子,当孩子的发展和他们心目中的标准不一样的时候,就会焦虑和恐惧,然后再把自己的恐惧转嫁到孩子身上。

专制的父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无限侵犯孩子自我成长的边界,所以,孩子走向社会之后,他们也会没有规则和界限。

社会当然不可能让你为所欲为,否则法律就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当孩子侵犯社会边界违犯法律的时候,等待孩子的将是严厉的惩罚,只是,这么严厉的惩罚这个家庭是否承担的起?

惩罚的那一刻其实意味着,这个家庭向社会宣布——我的教育失败了!我的孩子毁了!

就是这样

(二)家庭关系不能错位

心理专家武志红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使用“原生家庭”这个词语,“原生家庭”这个词语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可——意即我们的心理模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等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可能伴随我们一生。

武志红老师还提出家庭关系的次序,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双方和他们父母的关系,夫妻关系是一切关系之首,和睦的夫妻关系才会有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如果次序颠倒,家庭就会出问题。

这个家庭的爸爸是位演员,经常外出拍戏,他还被媒体拍到夜会神秘短发女郎,有外遇的嫌疑。

夫妻在感情上生疏,没有交流和沟通,妻子会有巨大的情感空白,她没有想办法去改善夫妻关系,把心思放到丈夫和自己身上,去解决家庭的主要矛盾,却把和丈夫缺失的情感都填补到了孩子身上。

从她和孩子接吻、接受孩子咬她屁股可以看出,妈妈的情感有点扭曲和变态了,这是爸爸在这个家庭中没有担当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有很大的关系的,可以说,这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爸爸。尽管,看似都是母亲在养育中的错误和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与夫妻双方没有尽到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有关,这是夫妻双方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妈妈一个人的。

妈妈牢牢的控制着孩子的情感和生活,不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喘息的机会,儿子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释放压力的能力,也没有形成在社会生存的能力,只能把内心左突右撞的情绪深深的埋在自己的心底,寻找机会释放,直至自我毁灭。

前一段时间,一个女孩在网上爆料,自己的洞房花烛夜婆婆要陪着小两口睡觉。婆婆理由很奇葩,因为离了她,儿子睡不着觉。

这也是亲子关系越位夫妻关系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成长被母亲粗暴垄断所带来的恶果就是他不会过自己的人生,不知道家庭伦理,更不会处理各种家庭关系,当挫折和困难来临的时候,他软弱、束手无策,或者当缩头乌龟把所有的事情交给母亲处理,或者对困难乖乖低头,甘当人生的失败者。

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曾指出: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倾尽全力在生命的最初满足孩子的全方位的需求,也能坦然接受逐渐长大,慢慢从自己的生活中退出。

所以,家庭关系的首要关系是夫妻关系,只有足够好的夫妻关系才能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要想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双方都要做出努力,养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

家庭伦理关系不错位,首先要从摆正夫妻关系的位置开始。

(三)提高养育的认知

一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栋梁就猛逼孩子吃饭的妈妈,没有弄明白“养”和“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养,是指供给孩子生长所需,使孩子生存成长;育,是让孩子学会各种技能、本领,有好的行为和品德。

养,是把孩子抚养长大;育,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养”和“育”截然不同,所以,通过“养”来达到“育”的目的其实是南辕北辙,根本完不成“养育”的目标。

从更深的层次讲,养是每一个父母都会做的,育则需要更高一级的水平,可以说,孩子的成才除了拥有基本的智商水平以外,其他的基本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的见识和格局。

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才是高级父母的做法,学区房的价格暴增,知识付费越来越受欢迎,就是因为父母都知道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审时度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一位博士妈妈,在自己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毅然决然的放弃在研究所的工作申请到北京一所顶级中学当了一名实验室老师。

这位妈妈是这样考虑的:

自己的孩子可以作为教工子女直升中学,解决中学升学的后顾之忧。

实验老师工作很清闲,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教育孩子。

利用空闲时间,在实验室里玩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带着孩子看纪录片,讲量子、质子、电子、黑洞、基因工程,带着孩子参加各种科学活动,让孩子见世面。

妈妈还想带着孩子参与自己的课题项目,做研究写论文。

《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说过,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和心智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相反,一个缺乏见识、缺乏界限、缺乏爱的家庭培养不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可以说,父母的见识和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小结

养育孩子是个极其辛苦的过程,但是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能够参与孩子的成长,体味他们成长中的欢乐和愁苦是对父母的最高的奖赏。

所以,爸爸妈妈要确保对来到的生命负责任,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夫妻和睦,共同承担,只有夫妻同心才能给孩子树立起一个安全的屏障,让孩子顺利的成长。

还要不断的精进、紧跟社会的步伐、刷新教育理念、实时调整对家庭和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多渠道、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坚守边界意识,不要让孩子过量消耗自己的生命,也不要过多消耗孩子的能量,做一个智慧的、大气的、有远见、有格局的家长。

孩子过多的消耗就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这是一种压制的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迟早要在孩子生长爆发;过多的消耗孩子的能量,孩子就不会安心的做自己,不能形成健康的性格和人格,他没有自信和安全感。

纪伯伦在《孩子》 中这样描述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让我们尊重生命的高贵,了解生命的无常,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生死之交,珍惜每一个生活的瞬间,和孩子平静、快乐的成长。

还是那句话,改变教育,从家庭做起!

从你我做起。

汤妈:汤晓凤,高中教师,教育硕士,家庭教育培训师,是一对双胞胎孩子的妈妈,欢迎您来和我讨论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