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医患关系?就拿这部上了新闻联播的纪录片吧

By 张宇欣 刘晨阳 尚月丰 汪婷婷

最近,一部名为《人间世》的医疗主题纪录片火了。这部由上海电视台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策划拍摄的纪录片共10集,每集聚焦一个话题,如手术抢救、器官捐赠、临终关怀、婴儿出生等等。片中直接展现了当代医学难题以及较为真实的医患关系,近日还被《新闻联播》关注报道。它究竟讲了怎样的人间故事呢?

《人间世》中的人间故事

6月11日开播的《人间世》第一集是《救命》,锁定了上海瑞金医院的手术台一线。不同于常见医疗剧中的“经历各种挑战最终成功战胜死神”,开篇的两个故事里,手术都失败了:

32岁的急性心衰病人朱建锋在入院时已经失去心跳,将近半个小时的心肺复苏使得他心跳再次出现,这也将朱建锋的父母从绝望边缘拉回。然而在生命体征似乎趋于稳定的时候,朱建锋的心脏再次毫无预兆地停跳。医生在争取家属意见后直接在病床上进行手术,然而并没有将这个年轻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24岁的病人邹磊因为生吃海鲜过量造成下消化道大出血。血库调来的血又冰又凉,重症室的医生轮流用手心、咯吱窝和大腿“温暖血袋”。病情平稳后,邹磊的上消化道又突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15小时后,抢救宣告失败。

透过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医者和患者间被生与死牵连的特殊关系:当重症患者的生命走到尽头,所有的医术都无力回天,医生能做的,只有陪他们告别世界;120急救队全天待命,和时间赛跑,给医生争取更大的救治机会,却从来等不到结果就要再次出发;医院里也随时有生的希望,高危产妇诞下早产儿、九十二岁的老人疏通胆管、没有听觉的一岁儿童植入人工耳蜗——这些都是“新生”。

不过《人间世》里最吸引人的依旧是对医患关系这一敏感话题的表现。

与死神和时间作斗争的急救队会被一系列让人无奈的事情困扰:送医遇到道路拥堵、本应遵守就近送医的原则却碰上拧巴的家属、救护车到达现场却不见病人,或者遇到“压床”的病人,因为费用纠纷而不肯离开病床。

曾有几名家属不能接受病人心衰的事实,在非探视时间闯进监护室,其中一名男子上前去掐医生车在前的脖子,车在前被推得连连后退几步,监控记录下了这个画面,编导也把它剪进了纪录片。车在前的父母后来嘱咐他:“你要注意身体,注意安全。”

当然,更多的医疗纠纷没有放进成片:

比如一位安徽的母亲突发心肌梗死,她的儿子不分时间场合地问医生费用问题,最终双方话不投机,争执起来。编导之一秦博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你站在彼此的角度,会觉得他们都不容易,但又毫无办法。”

但即便有如此多的纠纷与无奈,《人间世》对于医患关系的表达总体仍然是向善的。两位身患重症的小朋友要接受治疗,在风险巨大的手术面前,他们家人对医生表现了信任;焦俞的父母主动捐献了儿子的两个肾脏、两个眼角膜加上肝和肺,焦俞的器官拯救了四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焦妈妈说:“虽然我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是换回了六家,等于六个人的生命都已经换回来了,六家得以团圆了。”

更有平常几乎难以见到的医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救命》里,在24岁的病人邹磊离世后,48小时没合眼的车在前本来可以离开了,但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在病床前试图擦干净病人的血。

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墓志铭上这样写道:“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也出现在了纪录片的旁白里,恰如它想表现的和谐医患关系。

这是真实的、有所选择的记录。去年中秋节,邹磊的家属给车在前发来短信:“您给予我们的全方位支持和帮助,我们都铭记在心。临床有各种风险,现实很残酷。中秋快乐。”——看,一个温情脉脉的人间故事。

哪怕在剧集中,我们也曾对矛盾避之不及

其实这些年来,以医疗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它们对于医患矛盾的叙述多采取回避方式,重点放在表现医生的光辉形象,拉高了这一行业道德标准的同时忽视了职业素养,具体操作上便是影视作品中医生形象的光辉化、偶像化。

内地医疗剧可以追溯至1986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在医院这个戏剧舞台上,围绕三位医生竞争眼科主任、一个孩子摘除眼球这对矛盾,展现了医生的良知和卑鄙,责任和圆滑,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的运用颇具张力。不过,故事的主旋律仍然是塑造最后被正义主导的完美医生。

而后关于医生的众多影视作品更拍成了百分百的红色正能量,《有这样一个医生》、《最美的乡村医生》等影视作品以社区医生、乡村医生为对象,进行完全赞美。乡村医生马秀芳一心让女儿留在村卫生所;村民对医生态度亲切;社区医生一心想着患者、一切为了患者……这些作品完全忽略了现实的难题,只进行表层化单一化处理,讴歌大爱无疆的医生情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刺猬君当然不否认医生会为病患殚精竭虑,然而如果有且只有一味的正能量讴歌,难免太过失真和肤浅。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众多医疗剧里只手回春的偶像医生们,可以通过不痛不痒的努力将病人从生死一线拉回,却缺乏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剧里集集有冲突,但矛盾并不聚焦医患关系,而是主配角们的感情戏。

在“中国首部医疗励志电视剧”《感动生命》中,医生们的日常不外乎谈恋爱说感情,织毛衣唠家常。在抢救一名心衰病人时,主任医师短短一句“快!10克速尿!抽200CC血送化验室!”就有两处致命伤:临床用速尿,一般20毫克到80毫克就够了(如果一次用10克,人就要脱水成木乃伊了)。而抽200CC的血用于化验,主任可能是讲了个缓解气氛的笑话吧。在“内地首部揭露医院黑幕的电视剧”《柳叶刀》中,院长心跳骤停,心电图成一条直线,心外科专家立即进行电除颤。这对病变心脏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妇产科男医生》里的医生们,走路就像走T台,脚下带风身后有光,神色冷峻英姿飒爽,白大褂的衣角飞扬,活脱脱医界许文强。刺猬君本以为可以通过贾乃亮饰演的角色来了解男医生在妇产科的现实处境,然而被他和李小璐满屏的眉来眼去和“麻将疗法”助产的荒唐情节雷翻。

赵宝刚执导的《青年医生》,也曾因为“百分之九的生理盐水”、“40毫升甲强龙的使用剂量”等错误饱受诟病。医生在医院里直接表白、争风吃醋,医院成了他们发展爱情的场所,治病救人反而成了副线。就连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优秀医疗剧之一《心术》,也在专业的医学网站“丁香园”的调查中,当选“医生心目中错误最多”的医疗剧第一名。

大量的医疗剧在将医生往理想主义的形象靠拢时,又罔顾行业常识,使被歌颂者们成为漂浮在半空中的英雄。对于更大、更核心的问题——医患矛盾,它们却往往避而不谈。

正视矛盾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1世纪初,我国的医疗剧中开始出现了医疗救治的场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医疗行业剧的大门。在这一阶段里,正值“壮年”如日中天的新闻媒体也逐渐开始挑战原有的报道方法,揭露了不少医疗黑幕。媒体的揭黑报道让医疗行业中的灰色地带被曝光,其中一些得到了整改,同时舆论的监督也多多少少震慑了这些行为。

然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对医疗事故密集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为吸引眼球而夸大矛盾的、为了“揭黑”而揭黑的、甚至为了“搞个大新闻”而进行不实报道的内容,这让医患关系走向了前所未有的对立。

2010年深圳的“缝肛门”事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证。

深圳一孕妇在某医院顺产下男婴后,其丈夫发现,妻子的肛门处被缝线了,助产士解释说只是免费帮她做了痔疮手术,但丈夫怀疑助产士是因索要红包不成伺机报复,遂向媒体“报料”自己的怀疑和猜测。

于是,“产妇肛门被缝”、“助产士索要红包”等令人咋舌的报道,从一些没有对事实进行客观求证的记者笔下被公布于众,舆论哗然。而当时该助产士进行的“缝扎止血”手术只是对痔疮做了处理,“产妇肛门被缝”及索要红包等情况并不存在。

伪造夸大这则假新闻“缝肛事件”的南方都市报记者柴会群与肖友若事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也承认自己为了博取公众眼球、赚取点击率,在未充分调查双方当事人的情况下,凭患者单方面的说辞和自己的推测,撰文写出了这则影响广泛的“缝肛门事件”。

然而,媒体作为公民消息来源、社会公器的特殊属性,让它自身成为了一个矛盾体——加剧矛盾的是它,弥补鸿沟的也是它。

在医闹、患者伤医事件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客观反映医生生存状况、探讨医患之间矛盾的电视剧开始出现,他们通过客观真实地反映医生的处境、辩证地塑造医生形象,为弥补医患关系、普及医疗知识做出了贡献。比如《医者仁心》、《心术》、《急症室故事》,再到如今的《人间世》。

《心术》中的主角刘晨曦,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医院一台接一台的手术,他是主刀,是家属的希望,被认为是手里掌握着病人生死的强者。他的手术有成功有失败,有时候也会被患者说“没有良心”。

但脱下白大褂之后,他就是病人家属。

他的女儿先天肾衰竭,一家人焦急地等待着合适的肾源。巨额的医药费,笼罩在自己女儿身上的阴影,纵然他有再高明的医术,却也只能将拯救自己孩子的希望寄托于他人。从这个角度,他更是实实在在需要帮助的弱者。

而另一个医生谷超华,为了及时救治病人,没有按程序等家属签字再做手术,后病人因突发情况死亡,反而让他惹了一身官司,丢了医生的饭碗。在舆论的攻击、暴力的病患家属面前,医生也是弱者。

医者“仁心、仁术”,救死扶伤而无怨无悔……这些词语毫无疑问代表了自古以来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但是,我们在复述这些故事和事迹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典型”正是因为其稀缺和代表了较高标准,才得以称之为“典型”。把某个医生高尚的道德水平,当作整个医疗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普遍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这样公平吗?

《心术》中,刘晨曦周末陪女儿做透析时,医院来了电话,有一台手术需要他立刻过去。他赶过去了,这是他的职业道德让他做的选择,伟大,却非必须。假如有部影视作品,让“刘晨曦”选择了留在女儿身边,陪女儿经受痛苦,履行他作为一个父亲的职责,会不会更令人深思呢?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是怀疑和利己心从中作梗;记者在报道相关事件时拿捏平衡度时的矛盾,是懒惰和功利心从中作梗;而医生自身社会角色转换时的矛盾,是享受个人权益和履行职业道德针锋相对……这些不同的矛盾,让冲突发生,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个人。

正视问题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人性当中所有的恶和私欲都是善良和奉献的注脚,反之亦然。人间世在医院里,复杂百态是为人间。

狭隘和质疑是人间,宽厚和信任亦是人间。

新锐观点 前沿情报

泛传媒第一观察平台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微博 @刺猬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