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怎么办!她这么残忍,我这么爱?

前几天小英刚把宅男作家爱上系统女声斯嘉丽的《她》发出来,各路同(gui)事(shen)就马上开始给我推荐自己电脑里的库存。

神马《黑客帝国》,《机械公敌》,和《我的机器人女友》等等等等等。烈友们要是有不错的人工智能影片也请毫不犹豫地通过后台甩给我,成功选中的有奖哦!不骗你萌~


号称“人体片库”的办公室大拿二话不说,甩给我一个片单,意思是,自己去看。嗯,就是这么简单、直接、粗暴。天气这么热,需要看部电影冷静冷静。

小英这次要推荐给你萌的这部影片,比《她》更残酷,比《人工智能》更贴近现实。

这部电影就是在2015年力压《疯狂的麦克斯》,夺下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机械姬》。

著名杂志《The Playlist》把这部影片列为2015年的第一部年度佳片,也是到2015年为止,亚历克斯.嘉兰创作的最为紧凑和精彩的剧本,拍摄手法细致入微,表演精彩纷呈。

在说到智能机器人女主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时,《卫报》甚至写到:用一种狡猾的不动声色,维坎德从两位男主角手中偷走了这部电影。

这就很厉害了。

此外,这部电影的取景也相当有特色,内外景反差极大。影片的外景选择的是挪威的Javet景观酒店外景,据说是最适合作家和退休人士的绝佳隐居胜地。

雪是辣么白,天是辣么蓝,森林是辣么苍翠,简直让人怀疑这不是一部科幻片!而内景又是在一处密闭的室内空间,这栋密闭的别墅就相当于一座高科技研究所。

影片的故事还要从著名的“图灵测试”说起。所谓“图灵测试”就是一项由图灵提出的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实验。

也就是在测试者不了解被测试对象是人还是机器的情况下,让两者进行5分钟的问答。如果被测试对象(机器)有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以为是人类所答,那么这个测试对象就算是通过了图灵测试。

这部电影围绕着“图灵测试”展开,讲了一个神秘的亿万富翁内森邀请公司员工迦勒到他的别墅共度一周,实际上是让这个中了大奖的程序员迦勒对内森研制出的高人工智能机器人艾娃进行“图灵测试”的故事。

《机械姬》中的主人公一共只有四位,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还有一个来自日本的低人工智能机器人京子。

京子和艾娃是两款完全不一样的机器人,艾娃在智能上已经无限接近人类,她具有自我意识,有人类的阴暗心理,能模仿人类的情感,并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欺骗,她还有对性的认识,也有对美的认识,会精心妆扮自己来引诱迦勒。

而京子只是用来娱乐和服务内森的,智商相当于两三岁的孩童。他无比的顺从内森,也隐隐地恨着他。京子的低智能进一步衬托出了艾娃的高智能。

老板内森和迦勒又是另一种维度的对比。内森是一个具有高智商并且城府较深的人,他研制出了艾娃和京子,并以此为据,认为自己已经创造出了生命,把自己放在上帝的视角,傲慢且自大的摆布迦勒,京子和艾娃。

他假装让迦勒对艾娃进行图灵测试,实际上是想测试迦勒的反应。

而迦勒作为一个高智商的纯情IT宅男,完全不知内森的老谋深算,他在进行“图灵测试”的过程中甚至精神恍惚,怀疑自己也是被内森研制出来的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

他甚至切开自己的血管来检查自己是不是真人。

四个简单的人物设定,就勾勒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机械姬》故事。

老板内森被他自己研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给亲手杀死,程序员迦勒遭到了人工智能的背叛。这也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反噬人类智能的故事。

在具体讨论机器人反噬人类这一话题之前,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机器人在电影中发生的变化。

自从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术语被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提出以来

,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题材的电影越来越生动丰富。机器人不仅用来服务人类,还慢慢被赋予情感和人性。

甚至人工智能还和人类谈起了恋爱。

《超能陆战队》里,机器人大白就是一个超级暖萌的私人医生,不仅治得了病,救得了人,EQ出众的它还负责心理和情感治愈。

但是在许多影片中,拥有了人类的外表,情感和人性的机器人,却并没有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权利。

《银翼杀手》中,人类科学家只给了复制人罗伊4年的生命。在《机器管家》中,机器人安德鲁要一次次将机械身躯进化为血肉身体直至放弃永生后才会被法庭认可为“人”。

除了作为“人”的权利被剥夺,机器人还被赋予了恐怖的色彩。也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工智能威胁论”。

追溯起来,整个西方科幻作品基本上是以科技反思为开端的。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讲的就是一个由科学家创造出来的生物杀害人类的恐怖故事。

玛丽.雪莱正是想透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应该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在自然面前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这种丰富的人性关怀和超前的社会忧患意识,即使在“后现代”的今天,仍然是科技文化中的一个热点。

一方面,人类自信满满,自诩为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人工智能的创造者,拥有超越其他生命体的智慧。

另一方面,人类也不断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在面对自己创造出的人工智能时,充满了担忧。人类害怕人工智能所具备的智慧会逐渐超越自己,自身的命运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

人类既企图驾驭人工智能的强大和智慧,又害怕人工智能以超人的力量颠覆人类文明。

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奇点理论”,就是指电脑智能超过人脑智能的那个时刻。

库兹认为,人类正在接近一个计算机智能化的时刻,计算机不仅变得聪明,甚至比人类更聪明。

到时候,人类的身体、头脑和文明都将发生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改变。据他计算,纯粹的人类文明将在2045年终结。

就连霍金也曾在不久前发出了“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终结者”的断言。

真是吓死宝宝了!

这类担忧不是没有现实依据的。

1997年,深蓝计算机击败世界棋王卡西帕罗夫。

2011年超级电脑“沃森”打败了人类,站上与人类智力竞赛的最高领奖台。

2014年英国皇家学会组织的图灵测试比赛中,一个叫尤金.古斯曼的“13岁乌克兰男孩”成功地让测试专家认可“他”的身份,事实上尤金只是一个计算机程序。

可见人工智能的智力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人类。

另一类恐惧则是,当人工智能在生活中替人类观察、思考、劳动时,人类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懒,不仅在体能上退化,思维能力也将大大地退化,从而彻底沦为机器的供养物以至于失去了人的主体性?

《机器人总动员》里,人类就居住在一艘外星飞船里,享受着机器提供的适宜温度、美食华服、娱乐节目,混吃等死、不复劳动、身体膨胀、人性淡漠。

整个地球环境已经极度恶化,只剩下孤零零的垃圾清理机器人瓦力不知疲倦地独自工作。

但目前来看,这种担忧还为时尚早。

一般来说,人工智能有三个层次的定义。第一个层次是“弱人工智能”或“狭隘人工智能”。

这个级别的人工智能具备高智力,却局限于某一领域,不具备人类的全面智慧可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

如阿尔法狗和自动驾驶就属于弱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只会下棋,不会开车。自动驾驶会开车,却不会下棋。

弱人工智能现在最主流的方法是以机器学习为本,尤其是“深度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在统计与计算的方法下运用巨量资料来做预测和决定的。

因此,弱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是选择题与是非题,而不是申论与论述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强人工智能”或“泛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要求电脑的智慧更全面广泛。强人工智能不仅拥有推理、学习、规划、语言沟通能力,还拥有知觉等能力。

近年来,虽然以深度为本的技术(如记忆增强神经网络)在赋予电脑推论能力的方向上虽然有进展,但泛人工智能离人类智慧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


第三个层次是由John Searle提出的“强人工智能假说”。

在这个阶段,电脑就拥有跟人类一样的“心灵”,具有自我认知能力并能像人类一样的思考。

电影《机械姬》中的智能机器人艾娃就已经到达了“强人工智能假说”的这个层次。然而现实中,这个层次的实现还相当遥远。

根据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所提出的“摩尔定律”,信息社会在飞速发展,实现爆炸式增长,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过18个月就翻一倍。

在2017年网易的未来科技峰会上,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称,如果每过18个月,三极管的数字翻一次倍的话,所产生的热量也是每过18个月翻一次倍,这样,在整个芯片继续提升的情况下,必然会烧掉。

摩尔定律已经遭遇了危机,AI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会。

在这种境遇下,计算机应用如果采用集中式计算,将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使用分布式计算,将计算机应用分解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配给多台计算机进行处理。那么整体的计算时间将大大缩减,计算效率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撇开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敌对的种种可能,让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进行有效的合作。

让一个智慧系统与另一个智慧系统——人一起,伴随着AI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创造出更大的实际效用。这样 “人工智能抢走人类工作”的疑虑也可稍微缓和。

当“人类智能VS人工智能”转变成“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时,我相信这个世界的格局将得到极大的改变,人类的未来将变得更加美好。

当《机械姬》中的艾娃在展现人类残忍的阴暗面的同时,被赋予人类所具有的怜悯,爱与道德感,这样的光头机器人美女,才是我们喜欢的一个丰满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