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察|从青春励志剧到社会话题剧,校园教育命题的创作升级之路

聚焦校园、教育话题的影视剧的创作,逐渐从以往的青春励志剧向教育话题剧转移,同时,教育命题也是近年来纪录片、综艺的创作热点。如何挖掘市场空白点,更多维度地展现社会教育图景,仍需创作者持续探索。

文 | 喵七

JTBC的跨年大戏《天空之城》, 自韩国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高歌,第一集首播收视率仅1.72%,而第十六集的最高收视率便飙升到了19.2%,打破了韩国有线台历代收视纪录,此前的最高收视率是2015年的《请回答1988》所创下的18.8%。

《天空之城》剧照

这部剧不仅在韩国火爆,在中国也创下了收视与口碑双高的佳绩。究其根本,这是部黑色喜剧,讲述了在天空之城这一上流住宅区中,妈妈们致力于将孩子培养为像他们父亲那样的社会精英的故事,剧中对教育理念、高考协调专员等进行全方位地展示。

这个故事紧扣社会热点话题,并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展现了精英人士如何培养孩子成为精英这一社会命题。孩子的学业问题如今已演变成了家长的心头病,不仅在韩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如此,升学教育不再是孩子自己的单打独斗,而成了全家人的共同作战。

社会热点提供文艺创作的素材,聚焦校园的影视剧的创作,也逐渐从以往的青春励志剧向教育话题剧转移,这些剧集大多是以一个或几个孩子乃至家庭在面对升学时的成长为主要叙述对象,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在面对教育升学这一沉重话题的众生相。

青春励志剧

还原学生真实面貌

国产青春励志题材的作品,不仅有专业团队创作的电视剧,还有不少是非专业的学生团队自主创作的试水之作。学生自制的青春励志作品多是以微电影的形式出现,以纪念自己的青春、鼓舞后辈高考加油或是参赛为创作目的。

在各大视频平台能看到不少这样的作品,比如甘谷一中创作的《遗失的初心》,东莞高级中学创作的《诗》,云南玉溪中学创作的《时光》……

《时光》创作团队

这些微电影讲述的故事往往朴实无华,以记录个人生活为主线,真实反映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及对高中生活大事件的记录。

如《时光》这部作品讲述的就是男主角在进入高中后认真学习,经历自招的失败后调整自我,最终圆梦北大的故事。这些作品还会涉及爱情的话题,不过都比较含蓄清新,符合多数高中生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状态。

这些作品往往走的是真实路线,用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但也因为制作团队并非专业,还是存在制作比较粗糙,演员表演不自然等问题。

也有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自主拍摄作品,如中国传媒大学大三学生就曾创作了13集电视剧《大学门》,结合自身亲身经历,用快节奏的方式展现了几位主人公从高二到高考结束这段时光所经历的事件。

《大学门》剧照

还有拍摄了高分青春剧《一起同过窗》的毕鑫业导演,在大三时就创作了《再见金华站》,以精彩的对白、细腻的情感赢得了众多的网友的好评。

此后,他又创作了《我要进前十》和《腾空的日子》,这三部作品并称“青春三部曲”。《我要进前十》讲述了学霸与学渣联手作弊这一极富戏剧张力的故事;而《腾空的日子》关注的则是偏科生艺考冷门专业的故事。

毕鑫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均是以独特的视角切入青春这一大主题,表现出众多面对升学的学子的奋斗经历,以真实可感的故事获得观众情感共鸣,以打动观众。

当然专业的制作团队也创作出了不少青春励志剧,比如《全城高考》《高考万花筒》《十六岁的雨季》《十七岁不哭》《命运的承诺》等作品,通常以高中生为主人公,主要描述应对高考时的众人付出努力达成目标的故事。

在《全城高考》中就讲述了几位高中生在高考来临之际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高考前夕得知父母离异;高考当天出车祸;在出国留学和高考之间做出选择。这些事件紧扣社会热门话题,严峻地考验着正值花季的主人公们,并体现出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以及亲情。

这些青春励志剧多是以主角面对升学时所付出的辛劳来打动观众,以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来激励同年龄的观众努力奋斗,积极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然而随着青春题材剧集在电影和网剧的全面开花,励志的元素却逐渐黯淡了,取而代之的是校园生活中各种有趣的事件以及青涩的情感,对于考试这一学生时代的重要关卡却较少做到精准描述。

教育类型话题剧

孩子上学全家奋斗的新社会图景

在青春励志剧日渐消沉之时,教育类型话题剧又悄悄崛起了,同样以学业问题为主要叙述对象,教育类型剧表现的方面更为开阔,从学生个人上升到了家庭乃至社会的层面;表现的场景也不再局限于校园生活,而更聚焦于社会生活;描述的故事也不再扎堆于高中生活,而更加广阔地展现了中国教育的各个阶段。

从而教育类型剧能够从孩子的学业问题切入,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围绕这一问题的孩子、家长乃至社会的动向。

教育题材话题剧能够兴起,也在于社会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高价学区房”“陪读妈妈”等新闻的层出不穷。同时,现实题材剧集的回归,让更多的制作方将目光聚焦于这一主题。

目前国内创作的教育剧集,多以升学这个具有戏剧冲突性的话题为故事叙述的主要对象,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出中国孩子的升学图景。

如讲述幼儿教育的《小舍得》;幼儿园升小学的《虎妈猫爸》;小学升初中的《孩奴》;初中毕业低龄留学的《小别离》;面对高考的《少年派》《小欢喜》,留学陪读生活的《陪读妈妈》《带着爸爸去留学》等作品。

这些剧集紧抓社会的痛点,真实再现了升学不再是孩子一个人的难题,而成为了全家人的心病,剧集中展现的各种问题多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小别离》原作者鲁引弓就曾谈到创作初衷来自于自己亲眼看到中国孩子排队出关,去国外留学的场景。

《虎妈猫爸》中毕胜男和罗素放弃郊区的大别墅,花光积蓄购买学区房,只为让女儿上第一小学;《孩奴》中卢丽、志高两夫妇为了学区房搬回娘家,过上蜗居的生活;

《小别离》中方圆与童文洁为女儿方朵朵的忽高忽低的成绩无比揪心;《陪读妈妈》中李娜放弃事业,来陪儿子留学却还是争吵不断。

打造了“教育三部曲”的柠萌影业执行副总裁徐晓鸥在谈及创作初衷时就曾说过“教育是一个极具共鸣价值的社会话题,柠萌的这几部教育题材就是想全方位地呈现中国家庭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所展现出的百态,描述时代给一代人的生活打下的深刻印记。”

现创作的教育类型剧以社会热点为创作源泉,用典型的事件吸引观众,由此获得观众的共鸣,并且传递出多元的教育观念,为年轻的父母做出榜样,让观众在面对同样情形时有可参考的依据。

同时这些剧集以中生代演员来担当大梁,给予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自然出演与自己实际年龄相符的角色,并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为小演员们做出榜样,实现演员行业的薪火相传。

国产教育类型剧的探索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题材细分标准也比较僵硬,还有大量的空白点有待探索;父母的人设大多遵照“虎妈猫爸”的模板,由妈妈来主导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样的设定还有待创新。

教育主题的全面开花

创作之路仍在继续

学业教育主题不仅在电影、电视剧中得以表现,在近来不少纪录片、综艺中都有多方位地体现。

关注高考的纪录片《高考》,真实地记录了众多中国高考生的景象,其中又以讲述毛坦厂中学的那两期最受关注,毛坦厂中学又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无数复读生重新起航的跳板,几位不同背景的学生在这里相遇,经历一年高考工厂的洗礼后,他们是否能够如愿以偿?

纪录片《高考》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讲述到香港孩子的竞争竟是从子宫开始,为了让孩子就读“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学童”的好学校,夫妻二人竟要从受精就开始为孩子计算。

出生后,各种培训班更是络绎不绝,本着技不压身的宗旨,六个月上游戏班;一岁会唱字母歌;五岁就开始学编程,这竟然是香港孩子的常态。

还有去年播出的综艺《超能幼稚园》,关注幼儿园的教育问题;《考不好没关系》以换位思考,来展开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

印度神片《起跑线》也是关注这一话题,并以富人装穷来贫民区抢夺上学名额这一极有戏剧性的事件来展现孩子上学难问题。

经典日剧《龙樱》采用差生上东京大学这一故事核,展现出老师与学生在面对高考时的共同努力。

这些优秀作品对国产教育类型剧的创作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在取材时不局限于“升学”这一主题,深入观察社会探索创作的空白点,比如艺考、课外辅导机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师等未涉及到的领域。

围绕校园、教育主题所创作的青春励志剧以及教育类型话题剧,都以小见大地表现出社会教育图景,以积极昂扬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或展示出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来吸引年轻父母。青春励志剧的创作还需振兴,以“励志”来为青春正名;教育话题剧的创作还需探索,以“多样”来反映社会众生相。